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招工的考验

(2015-09-10 15:15:54)
分类: 日记

 

1977年1月15日,是下放到农村二周年的日子。

作为当时下放在郊区的知青,意味着具备了一种可以上调回城当工人的资格。相比较插队在各个县里的知青,郊区确实机会多,没有多少学生三五年不回城的。为此,我们知青小组有了一次小小的庆贺,庆贺我们“熬”到了资格,并祝愿上调回城的机会尽快到来。而我却在此时有了政治上的追求,告诫自己得有接受考验的思想准备。


一次招工的考验
                                                                   (来自网络图片)

真的考验就在不经意间来临了。那年的春节是在2月18日。2月11日听说,大队有一批知青要招工回城的消息。全大队共有10个招工指标,当时只有11个符合下放二周年的条件。刚听到这个消息,一颗心也本能地躁动起来。谁不愿尽快离开农村呢!我记得那天,一人坐在知青屋中,坐累了就躺在床上,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脑中二种想法激烈地开起战来。一个绕不过的坎,就是不敢忘记不久前刚对党组织作出的诺言。想的多的,还是与人品有关。历来我都对言而无信之人最为鄙夷的。想此,心里真有种受煎熬的滋味。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常有使人进入二难的境地。得失之间,前思量,后思量,都会有不妥的认识。实话说,我对回城当工人历来想得都很少,似乎我的意识里没有这个概念。想当然地就是会继续去读书,做一份自己喜欢的“文事”。至于何种“文事”?也从来没想过。或许那个年月也没得想,一切都得听从安排。人们无从选择自己的职业,没得这个权利。尤其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子女,更无从谈起。

那天很晚了,我还是饿着肚子回家了,不能不将此事告知家人,也大致说了自己非常矛盾的考虑。

妈妈及姐姐们的态度,很自然地是能上调就赶快离开农村,这是很显然不过的事情。兄长的意见与我的口味相合,以政治进步为上,只是自己要看清形势,把握好自己。

那晚我失眠了,干脆在日记本上说了很多话。从经济上说,自父亲去世,一直由姐姐们抚养,应该自食其力才对;对妈妈而言,不应再让她承担精神上的重负才是;从自己身体状况看,自去年得病体力一直不好,也是支持我应该尽快回城的理由。可再往深处想,我确实心有不甘。对回城做一名工人以定终身,不是我内心所愿。尽管对未来的方向不甚清晰,但这种结局决不是我想要的。那时的人,怎会想到数月后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呢?人生中的彷徨,尤其是思想经过激烈交锋后,有其患得患失的缘由,但仍不失心底所藏的梦想,不到最后一刻仍不能放弃。或许这就是我思考一天最终的结果。在日记结束时,我写下了四个字“豁然开朗”。

为此,我于13日向党组织写了封思想汇报,对招工一事有以下叙述:

“首先要说的就是关于这次招工是走还是留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把心底的想法无保留地告诉给党组织。

自听到招工消息,几天来,倾听了家里人及其他人的见解,大多都是认为要‘走’。所以这几天思想斗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斗争的最后结果,是不走!继续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为把我们大队建成大寨式的大队献出自己的力量!“

表明了我的态度,也就释然放下了,也不再纠结。或许这也是生活的一种能力和调节方式。

此时,正好C君也从工作地回家过年经过芜湖,见面时我也将此事及我的态度一一作了陈述。尽管她说大主意自己拿,可言语中似乎隐约有能上调回城当然是先工作再说的意思,我没有入心入脑。多年与她见面,总是匆匆忙忙,仿佛我们只有在书信中交谈,见面说话倒显得有几分生分和不自然。说出来确很奇特,可也是实情,可谓相见不如想念。

一次招工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也就这样化为无影,也使得大队的招工工作非常顺利。只是但愿不再有这种考验。此事也就成了心底里的一个深刻记忆,从不曾忘记。

                      

 

        作于2015、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