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味的知青生活

(2015-06-13 15:51:33)
分类: 日记

知青在农村的生活,因没有任何约束,都极其散漫。至今想起来,还有滋有味。

在我视野和认知范围内,全大队几十位男女知青都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尤其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来的基本都是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尽管表现各异,但总体上是一群单纯可爱、积极上进、也能吃苦的年轻人。下放农村,是国家的硬性政策。锻炼二年以上就有资格回城工作,这也就决定了知青要竞相表现自己,不敢懈怠。在这之前来的知青,可不敢说这样,以前说过的L和Z二位老知青就是例证。

记得那时招工回城,大队根据公社下达的指标,分配给各个生产队,由生产队推荐,再由大队权衡并作出决定。可见大队书记在知青上调问题上,太举足轻重了。所以在大队,知青,也包括大队干部及其所有人,对书记用“顶礼膜拜”这个词一点也不为过,谁见了都自觉矮三分。他的话就是圣旨,一言九鼎。这也是我初入社会见到的第一位当权者的架势,记忆深刻。对此,我还不以为然,总以为天底下如同心底里认为的那般清澈,一切要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说是清高是抬举自己,说到底还是不懂世界,不谙人事。用现在的话说,是太没有情商。以后辗转在多个行业,对社会也深有认识,可此秉性从未有所改变。

有味的知青生活
                                                (绿油油的土地和清洌洌的水。摄于2015、4、26)

知青中,除正常出工外,业余时间很可以看出每人心底的特质。尽管个个都是以熬过二年取得回城资格的心理是共同的外,对以后的考虑方面还是有差异的。有些知青很爱读书,只要不出工,都以捧本书为乐。言谈中大都是想以后能继续读书为好。这些人都是有志向的,不甘于沉沦,不甘于平庸,精神相对来说是饱满的。只是当时没有这方面的选择,一切都是“天定”。而有些知青,或者说是大多数知青,一直在读书无用的路上走过来的,没有读书的习惯,也无甚志向,精神家园相对贫瘠,苟且度日,只期盼尽快招工回城,了却人生追求的漫漫路途。业余时间也是在昏睡中或是漫无边际的胡扯中打发掉。可以说,这种状况在当时是主流,构成知青最基本的生态。谁能想到世事造化弄人,不到一年时间后,天地发生巨变,国家终于结束了手上有老茧的人上大学的历史,恢复了已中断十余年的高考制度。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二类人,确实很有意思。大凡有志向者,基本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终成生活的强者。而以务工为目标的这类人,大部分都在90年代企业改制时下岗或失业,也可说是改革的牺牲品,终成社会的弱势群体。虽不敢评判时势的是非,可知识在人的命运中所起的作用是绝对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