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问处

(2014-09-17 15:37:09)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

年少时,便很痴迷一首诗词,这就是“沁园春*长沙”。书生的意气被抒发得淋漓尽致。其诗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尤其那句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天问,道出了一代伟人不凡的胸襟和气度,岂能用高山仰止说够。因此就成了年少时最有励志意义的诗词。天问处也就成了少时的向往之地。

13日,我们来到了橘子洲。这是唐代以盛产美桔而得名的江中小岛,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在40200米。有人说这是一根漂在湘江上的带子,是湘江中的绿色明珠。来到这里,举目望去感觉这种融山、水、洲、城为一体的景观甚为奇特。二侧的湘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风光天然而独特;西向,层峦叠翠的岳麓山尽收眼底,满目青翠,清幽之极。想必到了金秋时节,这里观看红枫更是有着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致;东向,可览长沙都市。晚间霓虹灯起,这里望过去,必是繁华似锦,美不胜收。

天问处

我们乘着电瓶车从北端向南端橘子洲头缓缓前行。来到公园中央的巨型汉白玉纪念碑前,我们停下驻足观看。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橘子洲头”,背面是《沁园春*长沙》全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一同重温了当年毛泽东在此挥就的这首诗词。在这满目青青的草地上,面对诗词,遥望天际,想象着他年轻时的豪情与近百年来中华大地所发生的沧桑之变。

            天问处                                    天问处

继续前行,来到了景区的最大景观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我们伫立在这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的塑像前,久久注视着年轻时的毛泽东。此刻,没有言语,只有思维,还有就是必须的仰视。那年轻带有思索的面部神情,深邃的目光遥望着远方,表现出了伟人年轻时的那种敢想敢为的形象;那风中满头飘逸的长发,又显示出了一种浓厚的诗人气质,独特而高贵;整座塑像突出了年轻时的毛泽东风华正茂的形象,突出了他的那种“欲与天公试比高、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宏伟志向。塑像建筑高长宽的三个数据很有意味,即创作这首诗词的岁数为32岁,毛泽东享年83岁,执政年数为41年。塑像所用的材料也很有意味,外立面采用的都是石材。除却石头抗得住风吹雨打日晒的自然风化作用外,最主要是相符毛泽东“石三伢子”这一乳名的原意--好带、好养、命硬。毛泽东的命运确如岩石般坚硬。对于毛泽东下巴那颗痣也有说法。1925年前,毛泽东下巴上是没有痣的,2007年雕塑设计初始,依据毛泽东儿媳邵华所说,在老百姓心目中,毛主席是有痣的。最终加了这颗痣。这可能是与原貌的不实之处吧。

天问处

近前呈半月形的望江亭,有人说它像是在护卫着毛泽东雕像。它临江而建,显得精致,很有古典韵味。实际上,这是一个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即可看到湘江中来往船只穿梭的场景,又可远眺湘江二岸的车水马龙。到了夜晚,整座望江亭镶灯发亮,如湘江中的夜明珠,与东向城市夜景相得益彰,自身也更显一景。望江亭很有故事,一是唐诗人宋之问游览时即兴作的《江亭望晚》,其中“望水知柔情,看山欲断魂”一句流传至今;二是曾国藩当年率领湘军在橘子洲迎战太平军,不幸战败,含愤在望江亭跳水谢罪,但被下属救起。如今,望江亭护卫着毛泽东雕像,必将还会演绎着新的故事。

我们来到了问天台,这是橘子洲的最南端,足有200平米。下到问天台有27台阶,是当年毛泽东走出湖南的岁数。站在问天台,面对浩荡的湘江水、满目青翠的岳麓山,一股浩气由心底自然升起。追思有着诗人般气质的毛泽东,此情此景可对他的“天问”有无促发?当年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选择此地常作为游湘江、与同学指点江山的所在处,真乃得天独厚。在此处,纵论天下,探索真理,想必非常吻合他心底里的豪情。不由想到了另一个“问天台”,也是在湖南,即在现今的湘西武陵源,有一突兀奇峰,上有三、五十平方大小的平台。平台上,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传说是仙人登天之处。登顶道路崎岖,非常困难,非韧者难以上得。当年被流放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就在这峰顶向天道出了173个问题,以致有了千古绝唱的《天问》。二相比较,竟有了独特的场景对“天问”的产生有着不可估量作用的认识。只是,后者问天、问地、问世间万物、最后问到汩罗江,为后人敬仰,为后人纪念。而毛泽东问到了大千世界的彻底改变,问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不知在橘子洲建立“问天台”时可有过这番考虑?

                 天问处                      天问处

橘子洲因《沁园春*长沙》一诗而声名大振。毛泽东也因在此立下的宏愿变成了现实,对这儿可能情有独钟。据介绍,建国后,他竟有七次来过橘子洲。这是他没有过的行踪,就是他回家乡也就有过二次的记载。我们姑且相信、也非常相信这是真实的,伟人怎能忘怀萌发大志的源地呢。

再见,橘子洲! 再见,天问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挑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