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尾长蒿,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2024-09-29 09:13:12)撑一尾长蒿,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读书心得
教育写作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技巧。思维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挖掘问题的本质;逻辑的梳理,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的转向,可以使表达走向专业。读《教育写作》使我感触颇多,这不是一个单独的阅读过程,而是在阅读中引导我思考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作实践和创生理论的过程,书中的方法与案例给予我诸多启迪,让我有信心能够以书为“蒿”,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首先,颜莹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我们指明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写作,即点明教育写作不应该是教育的收尾工作,而是融通了理论学习、规律成长和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专业活动,引导教师进入以“写作”为核心的良性循环。这无疑为我扫清了教育的误区,过去在写作时,我总是现想、现查、现翻,在写作时生硬的融入理论或者是进行一些比较粗浅的经验总结,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在写作中反思教育案例的得失,总结教学活动的规律,以更好的指导教学,而我倾向于作为阶段性的总结,缺少反思,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次,颜莹老师的《教育写作》给予我最深的启发就是教育该写什么、如何写,引导我当一个教育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特殊事件”,在平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写作价值,记录教育得失。我目前的教育写作仅限于学校布置的任务,缺乏主动性,其实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和学生间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故事,我们和学生都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如果能保持写作和记录的习惯,定期梳理,我的教育思维一定也会更加连贯,借颜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在写作和记录的过程中,我相信也能实现专业能力的“可视化”发展,在点滴积累中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
同时“实践”二字我认为是《教育写作》的核心思想之一。教学是一个鲜活的过程,颜莹老师提倡要在教学的大量鲜活素材中发现值得深究的小问题,这考虑教师“去沙淘金”的专业能力,需要教师多进行实践反思和写作。也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新”办法来解决“旧”问题,这不禁使我意识到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我形成了一些倦怠思维,老是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是任性行为,而教育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成长,老师也应该保持学习态度,不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飞跃,并在不断的梳理中形成个人的教学经验,最终实现个人专业能力的飞跃,也为教育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