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正“礼”,道德润身(二)
(2024-06-13 08:13:20)
(二) 诵读经典:在美文诵读中领略礼仪魅力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主流价值观,而礼仪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著作——《仪礼》。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礼仪在维持社会秩序,明确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角色中的重要作用。礼仪文化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形成了本阶层相应的礼仪规范,而“敬父母”、“尊师长”等等观念深入人心,在不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呈现。古代的启蒙读物中对礼仪文化的传统尤为重视,很多读物中都融入了礼仪文化,如《弟子规》、《三字经》都含有相应的内容,规诫儿童遵守礼仪,敬亲爱亲。诗经也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等诗句,来规劝世人恪守礼仪,正言正心。这些读物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是语文诵读活动的良好材料。教师可以带领儿童有感情的诵读礼仪相关的美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去体会文章要旨,感受礼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规范作用,和了解礼仪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激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尊崇和热爱,还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进行摘抄和积累,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回顾礼仪内容,还能扩大知识面,提高读写能力。在读写结合的方略下,学生的参与也会更加深入,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收益一生。
(三)读写并进:礼仪文化在写作中深刻内化
读写结合是我国古代早已形成的教育经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古人对读写二者关系的重要论述,礼仪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储备,需要学生形成丰富的储备,才能“外化于心,内化于形”,在行为标准中进行体现,所以在教育中,教师也要选择能够打动学生心灵和深层次思考的方式,而写作就是一种深入学生内心的教育方式,可以应用到对学生礼仪文化的培养中。习作可以作为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借由上文的经典作品阅读和摘抄,学生对礼仪文化会积累更多素材,而礼仪这个话题又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礼仪现象,引发学生对某些司空见惯的不文明行为的思考,如对父母大吼大叫、说脏话等等,并将“谈礼仪”作为一项思考内容,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去赞美身边文明守礼的行为,反思一直以来的不文明现象。或者是对某一本礼仪文化撰写读后感,来加强对礼仪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而这项活动在与前文的“整本书”阅读、“诵读”活动结合进行使效果更佳,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意识到不足之处,而又能在阅读作品中找到改进的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读写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后期礼仪相关教育的继续进行。
一、 升华教育成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一) 家校合作,将礼仪融入生活
礼仪教育是针对学生个人品格的教育,不仅要在学校中进行锻炼,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的进行表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主张将社会上的一切人和物都纳入到教育的范畴中,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所以自然,为了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就要将礼仪教育带入到广阔的生活中,植根生活沃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礼仪规范,最主要的是联合家长的力量及时进行反馈和监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设计一个礼仪评价量表,请家长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教师根据分数对学生的礼仪素养及时进行了解,并结合在校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教师综合掌握学生的教育成效,后期及时进行跟进教育。
(二) 结合社会力量,引进专业讲座
目前整个社会的礼仪风气相对来说比较淡薄,一些快餐文化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心性发展。特别是网络价值观受到西方社会关系的影响变得更加极端随性,用“一刀切”的态度对待过往的传统礼仪文化,少年儿童在生活中可能越来越难以接触到有价值的礼仪教育,而在学习又欠缺专业的礼仪课程,所以可以采取邀请“名师入课堂”的方式,邀请专业的礼仪指导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科普正确的行为规范,或者是鼓励儿童和家长在线上参与相关讲座,去更多积累相关的经验能力,从而能够与浮躁、畸形的一些网络价值观进行对抗,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面对不良的行为规范时能够自觉划清界限。由于儿童对成年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教师同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礼仪习惯去润物细无声的参与礼仪教育。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提升礼仪素养。
结语:语文课堂积淀着我国几千年来的国学文化,礼仪文化作为国学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应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良好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层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由于礼仪文化和语文课堂“你中有我”、“密不可分”,将礼仪文化和语文课堂进行联合能够立足课本,拓展阅读更多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策略、“美文诵读”活动都能够与礼仪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进步,同时也要注意和生活接轨,家校联合,共同评价学生的礼仪行为养成,携手同心,培养出懂礼仪、知荣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