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正“礼”,道德润身(一)
(2024-06-13 08:12:23)学“语”正“礼”,道德润身
——浅谈小学语文渗透礼仪教育策略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化社会中礼仪地位日趋微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小学生文明礼仪表现欠佳。但当前的礼仪教育偏向说教,内容单调乏味。而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相辅相融,彼此渗透,语文教育也是礼仪文化的天然土壤,具有丰富的素材和教育场景,所以可以探索利于学科融合策略,将礼仪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渗透融入。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小学语文和礼仪教育协同开展,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锤炼品性,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更主动的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主要立足语文课堂,结合更多的阅读、写作策略,去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尊重和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最后则是延续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广大的社会生活中考察学生的礼仪行为和道德规范,致力于实现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礼仪;德育;传统
一、 礼仪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
但目前随着社会发展,礼仪文化不进反退,小学生文明礼仪表现情况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爱说脏话、不敬师长、用餐行为失范,集体活动失当等等。目前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应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育中具有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课文提倡敬老爱亲的孝悌之道,提倡慎独自律的做人节操,更展示着先贤文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人风骨,足以作为小学生礼仪的教学参考,所以将礼仪文化与语文教育进行融合渗透,是传承和发扬我国礼仪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教化的有益途径。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鼓励实践学科育人的功能,而语文课堂拥有的传统礼仪文化,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行为规范教化的理想资源,利用语文课堂开展礼仪教育,也是符合时代育人要求的理想实践。
二、 学“语”正“礼”:礼仪教育何以在语文课堂中开花结果
(一) 精心构思: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礼仪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课题教学中,有不少课文与礼仪教育密切联系,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是礼仪教育非常适配的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拓展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更多的礼仪规范,强化学生的对礼仪的重视。特别礼仪是与人文世界息息相关的,体现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教师就要让礼仪由课堂进行逐渐的拓展,与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相联系,在课前延伸相关的文化历史,或者是播放生动的礼仪案例,比如古代的“及冠礼”、现代的“成人礼”音频等资料,来拓展课堂教育的范围,同时生动的媒体资料也更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并给孩子们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同时可以与“整本书”教学策略相结合,精心挑选阅读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去感受古代的礼仪知识,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分享评价来提升阅读收获,促进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积累和思考。比如《红楼梦》是小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红楼梦》中处处隐藏着礼仪的学问。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总结《红楼梦》涉及哪些方面的礼仪,进行分类,如“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等等。以及思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礼仪规范,其中哪些有借鉴价值?哪些需要摒弃?制作相应的任务表,并定期进行分享和总结。学生在有目的、有重点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能够接触和了解传统的礼仪文化,并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礼仪文化的传承意义,特别是从经典名著中感悟到该以如何的态度面对礼仪文化,不将其视为规矩和束缚,而是要重新拾起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自觉去遵守礼仪规范,上敬师长,同辈有礼,才能形成持续性的内生动力,也具有了是非判断能力,不再将“无礼”视为个性,“有礼”视为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