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bae3e4ac430ae51c03df19c98182a51.jpg
每个时代固然都有它的一些病灶,这个时代也不例外——由物质高速发展和文化断层所带来的社会病症引发了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个人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曾遭遇过的问题,我们中国基本上一个不漏地都遭遇到了。常言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虽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结果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发展、便利和富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困境和灾祸。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49d63e5aa65b67542225ff63bbecfc4f.jpg
最严重的问题恐怕是人情的冷漠和人心的残酷。《老炮儿》电影既揭示了一些飞扬跋扈的官员、警察、城管、富豪子弟,以及其它权力机构对弱势人群的欺凌、霸占和压迫,也反映了部分普通人对其他人的冷漠、无情和侮辱。看《老炮儿》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发生在最近的一件令人发指的事件:
超市工作人员的做法肯定有其原因,但无论如何,一个小孩偷了一块巧克力,真值得我们如此大张声势、不依不饶、极尽羞辱之能事吗?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当前社会上总有些人会漠视别人的面子、尊严和情感,而采取欺凌、霸占、侮辱、辱骂、痛打等“非人化”的行为?他们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会使得他们做出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那些所谓的规矩、条律和准则等“理由”,真的就比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来得重要吗?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dc4aa090c5ba56b0099be9989de8eb0d.jpg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一般会把对方看作与自己一样拥有自由意志、会感到快乐也会有痛苦的人。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会否定他人存在尊严、情感、需求,也就是否定他人之为人,并对他人进行“非人化(dehumanization)”加工。纵观历史,那些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主义、大屠杀以及其他暴力行为都与“非人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类人往往忽视受害者的情感,对他们进行“非人化”的评判,把自己或者自己的族群凌驾于其他人之上。
除了合理化的侵占行为之外,“非人化”心理也常常使得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一些坏事:当人们得知他们所在的群体要为某些过去对其他群体的暴行负责,他们往往会“非人化”那个群体,以减少那个群体所获得的同情,从而减轻自身的负罪感。“非人化”是很多人做坏事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5422cf8e9b053654bced5d72322195d3.jpg
使人产生这种“非人化”心理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人品、性格、道德等稳定的人格因素之外,是否还受情境性心理因素的影响?最近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非人化”的发生可能还有一种与以往观点所不同的原因——“情绪耗竭”。
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是指由于过度工作或者过度压力而导致身体与情感被过度消耗的疲劳反应状态。这是由于心理疲惫而表现出自控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很多人在发生情绪耗竭之后,往往会引发多种逃避的行为:如抑制自己的同情心与同理心,或者认为那些处于贫困之中的人的未来与自己毫无关系、不需要给予任何的帮助。对他人的悲惨遭遇冷眼旁观,不愿意伸出援手,有可能是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在了解他人的遭遇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避免情绪耗竭”。
有研究已经发现,对于帮助那些有社会污点的不幸对象(比如毒瘾者),人们往往会体验到更高的情绪耗竭,从而更容易导致“非人化”的产生。为此,研究者通过两个心理学实验来证明情绪衰竭与“非人化”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准备了四段影片,每段影片分别描述了一个流浪汉的境遇,这个流浪汉或因吸毒而没有人愿意雇用他(A)、或因某种不可控的疾病而失去足够的工作能力(B),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无家可归。变量A、B又分为生活困难情况(1)轻微与(2)严重两种。即:A-1、A-2、B-1、B-2四种情况。每个实验志愿者将被安排随机观看其中的一段影片;然后,研究者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志愿者是否愿意帮助这位无家可归的人,以及能否承受在帮助他的过程中遭受到的心理压力(预期是否将引起情绪耗竭,以及耗竭的程度)。
此外,志愿者还被要求对帮助对象的主动性(agency attribution,能动归因)和被动性(experience attribution体验归因)作出评价——对他人的能动归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非人化”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帮助那些有社会污点的对象时,会体验到更加严重的“情绪耗竭”。同时,那些更容易同情他人的志愿者所感受到的情绪耗竭程度更甚。如果人们认为自身无法承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心理压力,则会选择防御性的“非人化”方式对待帮助对象(实验中表现为对帮助对象给出更低的主动性评价,即较低的能动归因),来避免自己产生情绪耗竭。
研究者使用了与实验一相同的影片。不同的是,在影片的开头处加了一句话:“根据此前的实验,许多志愿者认为即将播放的影片令人感到悲观而绝望(有意义并有启发)”。研究者预期,当人们在预先得知或了解他人悲惨遭遇的情况下,人们预期的情绪耗竭会得到减轻,在此条件下再次重复实验一的操作。志愿者被安排随机观看其中的一段影片后,再以问卷的形式询问志愿者,以下三个问题:“您认为主人公遭遇的悲惨程度是多少?”“您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产生的同情程度是多少?”“您认为在帮助主人公的过程中你会产生悲观情绪的程度是多少?”志愿者被要求用数字1到5表示程度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一项评分证明预先提示对于预期情绪耗竭的缓解是有效的。
实验结果显示,在预期情绪耗竭受到调节的情况下,社会污点这一变量对主动性的评分的影响会减少,证明通过缓解情绪耗竭的程度可以缓解“非人化”的影响。
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预期的情感耗竭会促成“非人化”的发生。帮助更加不幸的对象以及帮助那些有社会污点的对象带来更高程度的“情绪耗竭”的预期。因此,面对那些有社会污点的不幸对象,人们更倾向于进行“非人化”,以减少自己内心的情绪耗竭,从而做到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保护。
http://ww1/large/005vDBwzgw1ezq2kmlmc6j30be0733yp.jpg
由此,我们懂得了“非人化”的产生与情绪衰竭有很大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对别人苛刻、冷漠、无情的人,其实内心也是充满了痛苦、阴暗和心灵的枯萎。很多人不愿意帮助、照顾和爱护其它人,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是受以往痛苦的负面经历的影响,这些人都需要积极心理的滋润。
同样的道理,对于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我们也要注意情绪衰竭的影响。尤其需要意识到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情绪衰竭,这和个人的道德、觉悟、人品无关,恰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知道这些心理影响才能保证我们内心的强大,不至于以后岀现逃离和冷漠等负面反应。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7af4b64c6e545d7936469bc1a6d9f441.jpg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指出,人并不是可以一味付出而不索取的,帮助他人会消耗我们积极的心理能量或情绪。因此,在帮助不幸者时,我们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与幸福;同时,我们也要关怀、爱护、欣赏那些经常帮助别人的好人,让他们的积极情绪永不衰竭,正面的能量永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