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第308弹】《钢锯岭》到《上甘岭》,战争之中无英雄

(2016-08-01 18:15:38)
标签:

影响剧大

娱乐

牺牲

战争

电影

  不久前,梅尔·吉布森执导的《钢锯岭》放出了预告片,直指今年的颁奖季。在这部未上映的新片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不一样的“战士”:一个不带任何武器进入地狱的军人,一个赤手空拳拯救同袍的士兵,一种完全由信仰支撑的生命造型。而这种抽象而笨拙的精神正是我们的电影里——不仅仅是华语战争电影——所缺少的。

  假自由之名的牺牲

  从电影诞生初期开始,包括《一个国家的》和《战舰波将金号》在内的电影就展现了一种书写的可能,即战争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传动结构,拥有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复杂而深幽的人性内涵,但与此同时,战争电影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灵涂炭”这个最基本的历史现场。这才是真实的战争,除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之外,还有极其残酷冷血的一面。

  一直到今天,很多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争取自由的光荣一面,这就意味着当中的人物以牺牲为美,仿佛非如此,就不足以写出人类身上的神性,英雄的神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的战争电影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从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电影,到共和建国之后的《上甘岭》、《南征北战》等诸多电影当中,战争题材的电影几乎一面倒地充当了宣传工具,用一种入伍光荣的征兵腔调,在普通观众可见的范围内,极力渲染牺牲以及自我实现的荣誉感,往往不自觉地忽略了个体生命消亡的悲剧色彩。

  人无信仰不立

  战争电影中有一个生存逻辑:为何种目的而死,又如何挣扎求存?接上文的阐述,我们的电影里几乎很少去关注在战场上战士如何存活——去描写一个战士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并非在突出生命意志,依然还是一种张扬的对牺牲的鼓励。

  那么,只剩下“为什么而死”了。

  我们的战争电影基本描述场景在所谓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在晚清抗击外来侵略、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这几个大的历史阶段,间杂以描写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分电影。在上述所有战争领域,所有人的信仰都遵循着“保家卫国”的基本原则,延伸开来就是“争个人自由和争国家自由”。
  这是一种超越于党派和主义的信仰,但在骨子里依然是一种用国家消弭个人的霸王条约,它缺少一种对生命的体恤和怜悯,不去关注战争对于个体生命的异化。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如何实现,是我们的电影拒绝关注的。

  市场何时倒逼政策

  《钢锯岭》也可以有一种非常粗暴的解读,它是天主教民族主义的过度阐释,依然是美国主旋律的核心命题。但从选材和制作上,这部电影的启迪意义应该被放到和我们的《集结号》同样的高度去理解,去学习。

  《集结号》在军事角度存在很多的不足,但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是可以用一个被体制刻意忽略的角度去观察解放战争——也就是内战。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在审查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好在最终结果是它能够出来。虽然,电影最后的结尾把困境解决了体制确认个人荣誉的层面,但它依然包含了一种先见,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自由的态度去观察我们的战争史。

  《钢锯岭》中,主人公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的功绩不再以杀敌制胜作为衡量,而是他救下了多少生命,且这个救助是以他拒绝接受战争的杀伤——不带武器,是为了不杀敌人,上战场是为了有可能会死的人——为前提,这等同于《集结号》中谷子地的队伍被集体遗忘的时光,包含了一种悲观主义论述: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所有的牺牲都是无效的。

  诗云,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又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文/楚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