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85弹】《致青春2》:该死的青春,该死的青春片

(2016-07-03 15:41:40)
标签:

影响剧大

娱乐

致青春

IP

  几乎所有的国产青春片都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年轻人不懂纯洁,老年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要脸。日前《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发布,身为老年人的我,猛一看那个廉价的海报字体,还以为“原来你不在这里”,心说:感谢上帝,赶紧别在这里了,赶紧让这帮犊子走开这个永恒的言情现场吧。谁曾想,岁月易老,坏蛋活千年,原来他们还在这里。

  “致青春”这个挨劈的IP

  细究起来,“致青春2”并不是所谓青春片的流毒,而是那个竟然还没有臭大街的“ip概念”的违章逆行。

  中国人炒股一个个笨得要死,但是炒概念无任何民族可出其右。远的如民国时期要毁掉方块字,用拼音文字——当然,这个理想,在这个反智的时代已经实现了;近的嘛,有1980年代的气功热和各种“红茶菌热”,这个养身潮流,到目前还在统治着我们的消费广告体系,同时随着市场倒逼政策、各种产业升级,现在玩到影视这个行当里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ip”,本来不成其为概念的概念。

  按照国内市场的现行逻辑,ip意味着群众基础,意味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基数庞大的读者群和衍生产品用户,这个转化空间是逐水草而居的资本最能够理解的模型了,反正他们从来不看电影,所以数字就成了唯一的二维码。但从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媒介产品的本源来说,所谓的ip假使在中国市场可以成立的话,或者说,美国的故事文本与电影产品之间的消费转化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的话,是文本内部和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匹配,简单来说,超级英雄就应该是个人实现自我的美国梦。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我们不缺数据模型,不缺目标市场的受众,缺的就是内涵,无论它是青春片还是科幻片,类型只是内涵的表征而已。做广告的人斗志,内涵才是决定消费的驱动力。所以,做影视的人只是在给广告业打工而已。

  没有所谓青春类型片,只有青年文化

  各位看官要讲了,青春片就是洒狗血然后嘲笑热血,哪儿来的什么内涵啊?难道还要讲爱国民主富强自由平等法治吗?倒不是这个意思,广电总局脑子坏掉了,但市场其实还远远没有失灵。

  所谓的青春片的内涵,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青年文化态度,是青少年对待消费、对待精神、对待爱情、对待一切需要他们想象和打破想象的标的物的兴趣、判断和行为的总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谈论西方的青年文化主流的基本体系:垮掉派、嬉皮士、朋克、嘻哈黑胖、摩门教……在这个基础上的东西,按照电影的逻辑来讲,我们可以将《歌舞青春》系列、《舞出我人生》系列、《最后的日子》、甚至是《双面玛莎》等等,视作青春片。

  历史学有一个观点,叫“螺旋上升”,讲的是历史从不会产生根本变化,只是螺旋状上升而已;我觉得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国内的流行文化,但是微调一下,叫做“螺旋下降”,比如1990年代的所谓“校园民谣”,比如现在所谓的“青春片”,基本上我们从未能在大的文化架构内谈论自己的青年文化——在架构内是肯定,离开架构则是反叛精神,那就更难得了——我们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愚蠢,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无聊的消费产品,其实就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外延,它如此忠实,会把我们的愚蠢老老实实地灌输给下一代。

  青春,原来你不在这里。(文/楚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