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开讲

(2024-05-21 16:48:18)
标签:

教育

教学反思

分类: 讲座
                                           “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开讲
       安庆二中书记项目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在我校逸夫楼二楼书吧进行。安庆二中党委委员、副校长邱国民应邀做《浅谈优秀教师成长路径与方法》的主题讲座。我校三区的市级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及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倾耳聆听。党委委员、副校长鲍睿主持沙“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开讲
                                                            敏以求之,止于至善
       邱国民同志结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现身说法,激励教育工作者献身人民教育事业,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角色就是人格》一文中回顾:自1999年担任副校长这个角色,至今已有25年,在这25年的时空转换中,先后协助五位校长分管教学工作;他们对我一致的评价是:“信得过的好搭档。”是的,正是这种相互信任使我坚守了二十五年,付出了二十五年,收获了二十五年,幸福了二十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勤奋是奋斗者的优良品质,勤能创造奇迹,勤能成就未来!邱国民同志以自己为例,激励青年教师要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要激发教师本身的内驱力,正如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理论的最高层,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开讲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邱国民同志接着从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出发,以物理课堂教学为抓手,举例验证,引导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勉励青年教师不仅要成长为一名不断追求梦想的“行者”,更要做一名善于理性思考的“智者”。
       他以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老师为例,引导青年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追求。
      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自己之短,另一把尺子量他人之长。她学识的深度、高度、广度早已超越了学科的范畴。她努力实践,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从20世纪 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于漪老师的课从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也绝不重复。于漪老师的追求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要遵循教学技能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传统观念,从追求“优教”到“优学”。邱国民同志以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向青年教师演绎了如何真正做到“优学”,强调优学是优教的升阶版。教学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对课堂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教材、教辅是学生学习的“引子”和“导案”;教师的功夫放在对教材资料、学生活动、信息反馈的研究上。优学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发展逻辑为:无模→有模→无模→有模→无模……。有经验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融入到相关的教学流程之中,逐惭实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教学”。
       教师的教学境界除了对所任教学科的内涵及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外,还应该有教师自己的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等要素。优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学术素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教育好比一个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素质,文科教师要有科学背景,所有教师都要有哲学头脑。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才能丰厚自已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术素养。教师教知识层面为经师,教师教思维层面为名师,教师教文化层面为人师,优秀教师要追求成为“人师”,要有教育的理想,要追求理想的教育。教师就是在不断追求梦想过程中,成就自己,服务他人。“一扇窗”教科研沙龙第六期开讲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安庆二中正是有一批又一批学养深厚、锐意进取、热心传帮带的专家型教师的引领,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师。百年名校才不断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大道上更加昂首阔步地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