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
(2023-02-25 09:43: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书籍与心得 |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几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举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当你的孩子无意或者有意犯下一个令你气愤的错误时,你是不是批评了一次、两次之后,还觉得不够解恨?为了确保他(她)能够记住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你又“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地为他(她)讲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或者干脆再批评几次,让他(她)长长记性!好像只有这样,你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想想,每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你的每一个批判、意见都是虔诚地接受吗?
其实,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他不是愤怒你不该批判他的错误,甚至在你前面两次批判时她还曾下定决心以后好好表现,让你不再为他生气了!然而,让他发现不根本不相信他能记住你的批评,你对他根本不信任时,他会坚信你根本不是一个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帮他改进错误的人,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无法容忍任何错误的恶魔!
作为教师,同样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真实案例:教师脸上的“永恒的记忆”
启示:
1、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对学生的批评应注意“度”,那么对学生的表扬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太对了,表扬就显得太廉价。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表扬要适度。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认知超载
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学生会认真的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
一节令人兴奋的作文课即将下课之际,正当你暗暗下决心好好写这次布置的作文时,教师突然宣布:“由于十一放假,时间较为充裕,所以布置10篇作文”,此时相信你快晕掉了!
启示:当向学生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