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乌江寨》
山水喜悦,万物蓬勃。最宜遇见乌江寨。
车停放于山顶平地,或者脚踏石级,抑或步履木道,沿着两山之间宽阔步道,大步流星直奔山下。山下就是梦中乌江寨,游人络绎不绝,赶赴一场人间奇遇似的,每个人脸上洋溢着遇见前的兴奋。
山染青黛,环列如屏,江泛绿韵,流淌似锦。此地山水默契用情,又彼此特别重义,风景尤为旖旎。矗立为高山者,高擎一空浩瀚天宇;俯身为河流者,润泽一片坦荡谷地。山上山下青山绿水,你我五平方公里骨肉亲情,你中不能没有我,我中哪能没有你。其雄健之力和阴柔之美,以及山盟海誓对天坦承,甚至永怀初心对地指认,全部愿景熔铸在一个“凹”字型组合里。
到达山下,见江流从西向北兀自流淌,波澜不惊,但缠绵回环,如马良手中神笔。随手泼墨这一横柔韧而坚定,却不忘在一横的中段东侧再添加一笔,江面状貌于是神秘莫测,蕴藏着深层涵义和无数可能。如此挥毫下笔,原来已把一片空旷的谷地,切割并美化成形状各异相对独立的三个半岛。放眼看去,乌江寨就像一朵盛开的花,三个半岛宛如大小不一的三片花瓣。因为黔北古民居群落打坐于其上,乌江寨就这样一千年盛开在这里。
乌江既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亦是贵州最大的水上黄金通道。日夜穿行于崇山峻岭,兼纳百川而汹涌澎湃。贵州遵义市尚嵇镇辖地的乌江寨,商周时期系西南夷中的古蜀国,万历中期后改土归流隶属遵义府,为四川所管辖,清代雍正年间划归贵州。乌江寨曾以渡口命名,原名偷牛渡,亦名通流渡。而黔北福地乌江寨,崇尚天人合一,贯通以人为本,万物共生共荣,最终得以因寨署名。背倚青山,与青山同在,安居成贵州边地古村落;临水而居,与绿水共情,乐业为历史悠久乌江寨。院落皆为独门独院,青石围墙阻隔风声雨声,木楼一律木柱黑瓦,石板街巷连通邻里千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寂静而斑驳,唯恐驳落而且消失贻尽,经抢救性移建、修缮、复建和改建,还原出记忆里美轮美奂乌江寨,矗立于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古色古香的木楼,以吊脚楼的姿态,自江边沿坡地向高处铺展,那层层叠叠的排列,蜂巢般悬挂于青山绿水间,酿制甜蜜的生活,没有蜜蜂的勤劳和智慧所不能为;在三个半岛上宁静地矗立着,那吊脚悬空和飞檐翘角的奇特造型,揭示生活的真相,如果没有心灵之光,不可能拥有如此的果决和如此的锋芒。古村落相依相偎几百栋木楼,其规模之宏大,其气势之壮观,唯智者和仁者能够创造,唯山水和草木胸怀能够相拥,令日月也惊奇而喜悦。
三座廊桥横卧于江上三角水面位置,寨西绿谷廊桥,寨东亚鲁王廊桥,寨北太乙廊桥,牢固而紧密地将三个陆地半岛连缀得恰似浑然天成。伫立于廊桥上眺望,但见江面水天相映为画框,青山与楼阁倒影为底色,一幅画面亮丽神奇,浓墨重彩而且天人合一。时有摇橹船出入其内,两岸青山安然叠翠;时有独竹漂穿梭其间,一江绿水波澜不惊。如若夜晚降临,天上星辰瑰丽,地上华灯璀璨,江声抑扬顿挫,虫鸣天籁激越。于此良宵漫步于江畔,江面丝绸般柔滑的巨幅画布上,江水竟然不断变幻出人间天堂的神秘景象。
大街小巷石板路纵横交错,仿若花瓣其间暗隐的脉络,纵向上下的道路陡峭如梯,横向环江的步道平坦如砥。民居民宅古建筑雕梁画栋,犹如那花瓣上凸现的彩饰。其精雕细刻,历经千年风霜而裸露着历史沧桑,其飞檐翘角,积淀民间智慧而闪烁出文化光芒。古貌其外,现代其内,驻足而引人注目,凝视而震撼人心,于俯仰之间,无不频频颔首赞叹。
沿江而行,途经其中三座古建廊桥,行走在游客摩肩接踵的大街和小巷,犹如体验一遍中国汉字的演变;出没于游人如织的民居与作坊,如同出没于黔北农耕博物馆。停停走走闲逛一圈乌江寨,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圈走完就是千年。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在如花盛开的乌江寨,以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蜜蜂的名义,我沉醉于千年盛开的色泽与弥漫千年的花香。
织蓝街所在的这片花瓣,处处显露古诗文意境,时时出现美好事物,正如南宋诗人张道洽在《岭梅》诗中所云:“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乌纸房里,展陈古法造纸,演绎活字印刷,古意盎然,清香扑鼻。花草纸制作,历制纸浆、抄纸、花草摆放、晒纸、揭纸等系列工序,草木花卉与纸张相遇之际,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深度融合,那一花一草,那一纸一帛,于指尖上脱颖而出“一纸繁花”。和平染坊中,展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并使用的草木染,用天然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对这种艺术的体验,毫不亚于悄然间从自己手中升起绚丽的雨后彩虹。将方巾或围巾浸染,又在水中沉淀,后经阳光晒暖而着色固定,独一无二的木染之美就这样完美绽放。还有土陶坊、醋坊等作坊,每到一处,都有智慧光彩,既连接现代生活,又见证古代文明。
花田街在另一片花瓣上,竹器和灯笼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在傩公公竹器铺里得到传承。竹编种类繁多,凸显出古典神韵和历史经纬,具有欣赏和实用双重价值。竹编艺人一如魔术师般现场表演技艺,匠心独运,精巧绝能,无论背篼、簸箕、箩筐、晒席,还是绣球、香囊、莲花、玫瑰花,无一不是精致巧妙的艺术品,不能不联想到,乌江寨这朵鲜花就是在他们一代又一代手上编织出来。而傩婆婆灯笼铺无疑是一座灯的博物馆,各类花灯如圆筒灯、五角星灯笼、正方形灯笼、菱形灯笼、麻绳圆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其色彩华丽而缤纷。在这里,还可以绘制自己独一无二的专属花灯,亲手一笔一划,用心一彩一墨,那将是留在乌江寨的独特记忆。俗话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假如时逢新春,夜游于此,自然会想起唐代崔液诗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那灯火闪烁、人声鼎沸的繁华盛景,正是乌江寨夜晚的写照,令人神往和陶醉。如若提灯夜游乌江寨,头顶明月繁星,伴两岸微明灯火漫步,当是何其曼妙,不失为一件人生乐事。
把乌江赏赐给贵州,上苍同时馈赠肥硕味美的乌江鱼。如果江岸鱼吧是品味乌江鱼最佳场所,临江食街则是荟萃黔北美食的理想之地。
这一片花瓣上,古韵依依的临江食街街道两边,小吃食品种类繁多,炫目招牌目不暇接。有紫霞仙子羊肉粉、夜郎冰粉、摆手饼,也有烤肉串、夜郎冰粉、傩婆婆煎黄粑,数不胜数,令人垂延欲滴。其中,遵义羊肉粉代表历史悠久的黔北美食文化,已有三百余年制作历史,曾获得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盐帮客栈栖身临江食街,粗布旗旌猎猎作响,就像述说着不畏艰险、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足迹,其文化气息自岁月深处散发出来,氤氲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中,自由、肆意,而且粗犷。
廻龙岛地处花田彼岸,与花田互为核心区域,神似乌江寨这朵千年之花的花蕊。山上迴龙塔,即白塔,塔高耸入云霄,手持灯盏彻夜不眠;山下廻龙岛,宽阔为仡佬广场,尤其夜晚热闹非凡。乌江寨当地居住汉族、苗族、仡佬、布依、土家、彝族、黎族、愅族、侗族等九个民族的村民,他们勤劳善良,勇敢坚强,而且热情健谈,能歌善舞。在岛上,可闲坐茶馆,欣赏杂技、曲艺、魔术、山歌会表演;可闲步广场,观看原住民戏台上民俗舞、盛世鼓舞、竹竿舞、仡佬盘歌、苗族芦笙舞、傩面舞、傩戏演出;还可看到上刀梯、吐火舞、高台舞狮等浓郁而独特的人文风情节目,还可参与篝火晚会且歌且舞。
再次打量乌江寨,记忆屏幕上瞬间闪跳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句。这是宋代著名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他将灵动的眼波比作水,将青翠的峨眉比作山,一“横”一“聚”点染水的美姿与山的情态,一幅山水图,入眼便是满目诗情画意。我断然认定,词中描绘的景象不是别处,而是乌江寨的青山和绿水。
山水情深,地灵人杰。乌江寨盛开如花。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