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题
张金烈
《古镇洛龙》
出道真县城,沿道武等级公路北行五十四公里,但见一排枫香树于公路左侧闪亮登场,列队如此隆重热烈,宛如一个地方诚挚与热情的礼仪。洛龙古镇一角翘檐已隐约可见,此处相距一二百米,当然应该停下车来。选择徒步前行,或点头示意,或目光含情,还每棵树以接风之礼,相见之缘。枫香树总共七十又四棵,每棵两人合抱粗细,主干挺拔,枝繁叶茂,葳蕤参天。此时此地,或许可把这些树看作古人,因为今人虔诚或者心灵清澈,才可能仰视古人;也可把自己视为古人,因为古人虔诚或者心灵清澈更懂得护佑今人。春夏秋冬乃上苍赐予万物的永恒福祉,荣枯兴衰为自然启示人类的沧桑轮回。如若时逢深秋,侧耳聆听枫香那欲燃的树树火红,定当思绪万千,令人浮想联翩。但无论何时和洛龙相见或者重逢,你都将透过浑厚的声色和凝重的烟云,深切地感受到古镇经久兴旺的脉动与古今繁荣的奥秘。
枫香树伫立于洛龙河高高的堤岸上,说它是一道洛龙风景应该不错,但把它看成一种洛龙象征可能更确切。岁月如河一去不复返,洛龙河一茬一茬的流水淌过古镇洛龙,途径这些枫香树时,除却一种恒定的仰视之外,仿佛一定要向枫香树们述说些什么,或者要为枫香树们带走点什么,才肯挺一挺身,昂然寻路,悄然离去。
跨进古镇大门,视野所及,心里无不一声惊呼:这就是洛龙古镇!或青石或卵石铺就大街小巷,长街五六百米,可供直行,可供下行或上行,亦可供脚步紧急转弯和令行禁止。小巷深深,平平仄仄,果然是汉赋的意境,抑或明清小说的韵味。这里,风来过还来,雨来过又来,顺应天意。绿柳依旧停驻在街头,一身素衣,万世苗条;油纸伞仍然飘零在巷尾,一袭红颜,千年羞涩。不时抬头看天,天空就明亮着心里最湛蓝的那一句:人生随缘。通衢大街,一律九尺八寸,从古镇这一头通向那一头,设计一些陡峭,出现一些弯道,但同等宽度没有减少。大街通畅,青石板连着青石板,肉眼看不出凹和凸,也预想不到云与雾,如果对突遭狂风暴雨或偶遇风霜雨雪忽略不计,脚印都可以记录为灿烂,足音都应该命名成辉煌,光荣都闪耀着光辉,梦想都变成了现实。两旁檐坎仅仅高出街道二尺八寸,却搭建出古镇的高度和重量。木屋耸立其上,廊道净宽六尺八寸,从古镇那一头连到这一头,提供冬暖夏凉服务,免费予人遮风挡雨。如果不是太拥挤就慢慢地走走看看,如果实在拥挤不堪就要学会安慰自己,切不可只想着逃离。商铺一个挨着一个,其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其味酸甜苦辣咸,上排街和下排街就像两根绷紧的弦从来没有松弛,那明朝清朝打开的铺面今天还敞开着,还可见到明朝清朝微笑着的容颜,仍可听到清朝明朝讨价还价的俚语。
进吴家小院,看雕梁画栋之精彩;过风雨桥,阅岁月沧桑之更替;逛那时的烟馆,烟雾缭绕若无似有,叹往昔曾把麻木和迷失当作辉煌人生与古镇荣耀;观吴家大院,听青石、梯坎、木楼、天井、屋檐它们讲故事,木楼梯上常常会走下来一串紧迫的脚步声,木窗缝隙里常常会露出一双幽怨的泪眼。而石罅中几棵不知名的草叶却在轻轻摇曳,仿佛摇头或者点头都不是它们的本意,草木对世间事从来不持褒贬,也并不赞同人间狂傲和粗野那草寇似的评判。古人远去,戏台还在,戏楼承载着数百年喜怒哀乐和荣辱兴衰,旧戏唱罢新曲出场,每台戏文的波涛里清晰地倒影出洛龙雨烟和风云。古物在古人就还在,洪水带不走,火灾毁不掉,糊涂人怎么伸手涂抹可怎么也抹不去。往事越千年,比明朝枫香树更长久的那些大麻柳树也还在,还矗立和蓊郁于洛龙古镇龙门阵的抑扬顿挫里。即便大麻柳树已经不在,但孕育、生长和养育大麻柳树的沃土还在。
洛龙桥上,可见洛龙河水碧波荡漾,可听洛龙往昔起伏波澜。只可惜古镇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为繁体字,像隶书,亦像篆书,加之年代久远,今人多忘记象形会意,不能把谜底破译。即使人穷其一生心智,也只是在古镇上读到寥寥几行名言警句。
洛龙,原名丁氏坝。丁氏者,丁姓人氏也。据传,丁氏最早进驻洛龙坝子,开疆拓土,躬耕社稷,一如既往,故名丁氏坝。吴氏次后入驻,打开山门,呼风唤雨,始终不渝。丁家从农耕,重衣食,视土地为命根;吴家从商贸,重流通,当商业是命脉。各行一道,但同守其道,遂有洛龙富庶与繁荣。仿佛洛龙河之所以长流不息,心中不能没有一个远方,只有灵魂清澈如镜,肝胆与共,方可宁静如佛,天下泰平安康。
昨天不可忘记,的确也不会忘记。就像古镇边上那一排枫香树的故事,那些老去的词汇枯萎凋零,一经春风吹拂便会重新还回来,萌生出簇新的意义和价值,庇荫着古镇洛龙。故事有多个版本,此处优选其一:洛龙史上最兴旺之际,就是丁家和吴家最发达之时。话说那是明朝万历年间,丁氏开门见山,兴建平安寺一座,上香拜佛,为的是祈祷土地安康,稻黍葱茏,百姓吉祥,丰衣足食;吴氏向善若水,栽植枫香树七十四棵,谋的是风水永在,天人合一,万民同乐,商贸兴盛。于是踏上古镇洛龙的每块青石板,脚步或轻或重,脚下都有隐隐的惊雷滚动;俯首或者仰视,满眼都是启悟来者的慷慨馈赠。
传说洛龙原本有七条龙,不知何故,其中五条龙欣然前往重庆武隆,一条凄然返回到故里回龙,唯独一条毅然决然留下来,叫做洛龙。落音同洛,洛龙视异乡为故土,卧薪尝胆,纳百川于胸怀,终于修成正果,立身为镇宝之物,化魂为民族图腾。洛龙古镇外,元朝起开辟一条古道,贯通古时今朝,横亘渝南黔北,古道穿行于悬崖峭壁,把老虎岩变成观音岩,数百年里香客络绎来去,香烟袅袅不绝。古镇外还有岩名鹰咀,大鹰自古卧于洛龙高山之巅,在鹰咀观光亭极目眺望,洛龙地理神似一只大鹰,山势展开呈现为鹰的两翼,山脉起伏绵延为展翅。随时告诫世人开辟一条路,随时提醒世人凌空翱翔。于是心里又是一声惊呼:这就是古镇洛龙。
如果时间所限,可以不去探访轿子岩、调牛场、五里坡、寨湾,暂时与这些地名以及传说擦肩而过;可以不去会见天麻、玄参、洛龙党参和洛龙大蒜,留着下次再来解开一个个悬念;可以不忙在洛龙青山绿水掩藏完好的大地上挖地三尺,走遍洛龙也只能看见开采硫铁矿、煤矿的现场,而洛龙地下藏得最严实的珍宝名叫铝土矿,只是洛龙财不外露,从来不事张扬。但不能不去登临磨盘山,山顶上正好放眼环视黔北渝南,对于一个探秘古镇洛龙的人来说,洛龙海拔就约等于磨盘山高度1900余米加上探秘者心跳的高度。还不能不去一次大塘,在大塘恰好能够品尝出洛龙风味,冬季休闲赏雪,夏季避暑纳凉,春秋两季依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与重庆接壤,和武隆比邻,上海人江苏人喜欢在这里停留度假,重庆人成都人乐于在这里驻足休闲。商贸在这里集散,文化在这里交融,文明在这里汇聚,好山好水把人世变成了天堂,美味佳肴不仅仅只是大塘土鸡。
上苍应该赐予世间的仿佛一步一步都给足了洛龙: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精神文明村镇、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遵义市建强镇。而以镇名命名的洛龙国家生态公园,在贵州尚属首例,已经纳入全省森林公园管理体系。这既是天佑福地,厚爱洛龙,也是实证洛龙地域生态环境、生态容量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无论旅游体验,还是休闲居住、兴业创业和实施科普教育。浓墨重彩一幅洛龙画卷,古镇是其中出彩的一抹亮色。
从大塘沿着道武等级公路返回古镇,公路几乎与东流河顺流而走,到达古镇时听说两河汇流而为洛龙河,又听说南县沟河来自古时所建南县城郊,而且那座城早建于洛龙古镇,于是临时动议前往,在南县沟河畔公路上匆匆去来一个往返。再次折返至两条河流交汇处时,洛龙河的波浪正花开一样悠悠然然地向洛龙古镇流淌,谁心里也愿意把洛龙河当作花溪河。欲离开之时,蓦地发现,洛龙河畔那七十四棵参天枫香树,当初极像躬身垂钓的老者,而此时却像极了打马归来的英俊少年。同时发现,河流上游的两条河正在溯流,洛龙河自古镇起笔,东流河写下一撇,南县沟河从两条河流交汇处搭笔,写下了一捺,一个“人”字就这样大写于黔北道真洛龙。
而且从古至今,而且柔韧刚劲。
2020.08.31
《品味大塘》
人间大暑,酷热难当。
三五好友欲出行避暑休闲,就方圆数百里地域内挑选其一,经掐指细数,并逐个比对掂量,最后一致认同一个地方:洛龙大塘!于是,一众朋友欣然前往。
自380米海拔的道真县城出发,一路上蜿蜒前行,顶着如火骄阳翻山越岭,驱车67公里到达大塘。于街口下车,目视前方,但见大塘形如一个大写的“凹”字。一左一右皆大山,左为西山,右为东山,大山肩并肩耸立为山脉,横亘于南北,护佑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时值中午,置身海拔1300米的大塘,气候凉爽,如沐春风,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漫步于宽阔的大街上,两边别墅式小楼白墙黛瓦,几百栋楼由南向北延伸,一栋紧挨着一栋,大致与左右两侧的山脉等长。街道两边立着路灯外,每户门前院坝上另立醒目标牌:XX餐馆、XX客栈、XX酒店、XX超市。
让人不解又欣喜的是,整条街道上人来人往,疑是乡下赶集一般的热闹与拥挤,却并无赶集那般喧嚣和匆忙。或老或幼,悠哉悠哉,神情安然。沿街院坝上,有歌者自弹自唱,声色荡漾而有波澜,令人侧耳倾听;有舞者翩然而舞,姿态灵动而有韵致,引人驻足观看。几处绿树下,或席地打牌下棋,怡然自乐;或围桌饮茶猜拳,谈笑风生。他(她)们多来自武隆、重庆、成都,大多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有的带着未上学的孙子,每年三至八月,租房居住在大塘农户家,或同吃,或自行煮饭烧菜。
大塘地处渝南黔北交界地带,隶属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洛龙镇,毗邻重庆市武隆县黄莺乡,距离道真县城67公里,相距重庆市武隆县城34公里。黔蜀两地因为地缘相邻,所以文化相融,习俗相近,人缘相亲。自古往来频繁,一条盐茶古道相连,大塘是古道必经驿站,今日深度融合,国道和高速公路贯通,大塘为物流集散地。重庆城区排列于中国“火炉城市”之冠,炎夏奇热难耐,武隆海拔也只有200米,夏季如蒸似烤,选择在大塘休闲纳凉、避暑康养,他们就像古人挑选远离尘嚣的桃花源,就像今人喜欢美轮美奂的天堂。或独自喜乐,或含饴弄孙,他们安享时光,崇尚“心静花自香,自在且从容”。
白天,可饮茶读书,三五人聚集分享龙门阵;可散步爬山,十来人一起强身健体。大塘青山绿水,周边多风景点,他们常常流连忘返。到黑天坪欣赏大峡谷的天造地设,在七门洞阅读修筑七洞的鬼斧神工,去观音岩聆听古人劈山开路的奇迹,在东流河谛听今人产业发展的故事。居住在大塘,自己就是大塘人。他们也到近处养鸡、养羊、养牛小区和特种养殖场看看,也去周边药材基地、经果林基地或蔬菜基地走走。他们还喜欢步入万亩水竹原始生林带,既可放声吆喝练嗓,与鸟声虫鸣同乐,亦能躬身健体,和植物作伴,采摘到竹笋改善生活。他们更乐意慢慢爬上1900米磨盘山,伫立于山顶,环四周俯瞰,道真、武隆、彭水山川历历在目,三县风景尽收眼底。而夜晚,娱乐活动愈加丰富多彩,他们亦如天上星星,闪烁着璀璨皎洁的光芒。
下午时分,见大塘东西两边山上的亭台耸入云霄,我们忽然觉得应该上去看看。正打算起身爬山,曾在村里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老村干姚应书,自愿提出带着我们上去。沿步道拾级而上,二十多分钟登上山顶,于四角亭内俯瞰大塘,山上山下绿意盎然,横陈南北两列山脉,恍若书写在蓝天下的一个等号。从姚应书详细介绍中,我们得知大塘改天换地的变化。二十一世纪以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经费,大塘拓宽了街道,硬化了道路,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仡佬民居。尤其是通过“四在农家”创建和开展脱贫攻坚战,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大塘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农业产业化发展欣欣向荣,旅游业的兴起更是蒸蒸日上。如今,餐馆农家乐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就餐,民宿客栈每天能接纳两千多人住宿。昔日穷高山变成今天富大塘,特困村变成乡村振兴小康村。
回到山下,天色尚早,我们决意再登西山。听说我们登山,几个重庆客人他们坚持要一路同行。王姓客人还特地介绍,他连续五年在大塘租房过夏天,大塘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对大塘的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登上西山矗立的亭台,山上山下凝视良久,此时大塘,犹如黔北乡村振兴的演艺平台。重庆客人不无欣慰地告诉我们,大塘因有利的区位及地理优势,吸引着重庆等地客人,又因“大塘土鸡”绿色食品远近闻名,能够把客人留下来。2003年“陈家土鸡餐馆”于大塘街上落址营业,那时烹饪的土鸡名为青椒童子鸡。随着客人增多,餐馆逐年增加,土鸡烹饪也随之多样化,洛党鸡、干锅鸡、大脚姑鸡、辣子鸡、药勺鸡、竹笋鸡、红汤鸡、厥粑腊肉等品类相继出现,加之配方独特、制作精良,能够让客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2010年举办第一届大塘土鸡节,当街摆开一百五十桌长桌宴,之后土鸡节连年举办,大塘土鸡饮食文化,一直深受重庆、成都、遵义等远近客人青睐。远近客人慕名而来,只为一饱口福,而前来休闲度假的客人连年上升。特色餐饮行业的火爆,同时带动当地种植、养殖及第三产业的兴旺。
时近傍晚,品味大塘,宛如一场盛宴。唯一遗憾的是,大塘今夜客房已满,我们不得不离开。
回望大塘,忽地想起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写照真实,见证繁荣,那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此时此地,目光中的大塘兴旺发达,繁荣美好,一幅浓墨重彩而且精妙绝伦的画卷,瞬间在心灵显影,这就是新时代大塘《清明上河图》。或曰:《盛世大塘》。
2022年6月5日
【作者简介】张金烈,苗族,贵州道真人,曾从事教育和行政工作44年,副处职级退休干部。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作诗歌、散文诗、散文、文学评论。作品散见《苗岭》《山花》《花溪》《民族文学》《中国诗人》《贵州日报》等报刊,收入《遵义散文选》《西部诗选》《为什么是贵州》等诗文集,出版诗集《雨中道真》。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通讯地址:563500 贵州遵义市道真县尹珍街道永城社区文化路北兴巷县委家属院 张金烈收
电话号码:1351186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