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2020-03-06 21:47:37)
标签:

圣乔治鱼

苏氏圣乔治鱼

羊圈圣乔治鱼

腊山鱼属

罗平生物群

分类: 石话石说
目前已知的分布于我国的“圣乔治鱼”主要有两种:苏氏圣乔治鱼(Sangiorgioichthys sui)和羊圈圣乔治鱼(Sangiorgioichthys yangjuanensis),二者均属于中三叠纪时期的罗平生物群(其实云贵地区均有分布)。某罗手头上的这块“圣乔治鱼”化石就出自罗平生物群,但由于我没见过“羊圈圣乔治鱼”并且手上的这块化石头部略有缺损,所以还不敢肯定其具体种类,但大概率可以确定是“苏氏圣乔治鱼”。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某罗收集的圣乔治鱼(大概率是苏氏)

  最初在国内发现这两种鱼时,它们被认为和发现于瑞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圣乔治山地区的奥氏圣乔治鱼(Sangiorgioichthys aldae,又称阿尔达圣乔治鱼)和Sangiorgioichthys valmarensis 同属于圣乔治鱼属,然而在2019年,根据对优美玉带鱼(Yudaiichthys eximius gen.et.sp.nov)的新研究(论文题为《云南中三叠纪拱鱼目一新属中及早期铰齿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再评估》),其中的分支分析结果表明“苏氏圣乔治鱼”和“羊圈圣乔治鱼”应归入新建的腊山鱼属(Lashanichthys)并和玉带鱼属一起组成腊山鱼科,而圣乔治鱼属则被移出拱鱼目且仅指上文中圣乔治山地区的那两种圣乔治鱼了。因此罗平生物群的这两种“圣乔治鱼”现在应当称为“苏氏腊山鱼”或“羊圈腊山鱼”,但是为了遵循大多数人的习惯,本文还是将其称为“圣乔治鱼”。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苏氏圣乔治鱼,图片来源于New species of Sangiorgioichthys Tintori and Lombardo, 2007 (Neopterygii, 
Semionotiformes) from the Anisian of Luoping (Yunnan Province, South China)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羊圈圣乔治鱼(关于这种圣乔治鱼的详细资料我似乎没找到)

圣乔治鱼是一种群居鱼类,有时能在一块大板上发现密密麻麻的数十条。罗平生物群的圣乔治鱼体长一般为4-10厘米(我所拥有的个体测量长度为8.7厘米),体长约为体高的3.5倍。圣乔治鱼的头部与个体大小呈负相关的关系——小个体的头部比例较大,而成年的大个体头部比例则较小。相比于兴义亚洲鳞齿鱼那种大口裂,圣乔治鱼的头部较短、口裂较小,其牙齿分布在上颌骨、下颌骨和前颌骨上。圣乔治鱼和兴义亚洲鳞齿鱼乍一看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鳃盖骨大于下鳃盖、头部也具有瘤点等等。但圣乔治鱼的眶后骨数量较多(共有7块)、瘤点分布较鳞齿鱼稀疏并且接近鳃盖骨后缘的瘤点为长条状(瘤点长条状的特点可能随种类而异),而兴义亚洲鳞齿鱼的瘤点分布则更加细密且没有形状变化。不过似乎很多资料中没有提到过圣乔治鱼具有瘤点的特征,并且有的标本似乎也没有保留瘤点,不知道是不是保存状况或清修的问题。圣乔治鱼鳞片光亮,有明显的背脊鳞、大多数鳞片后缘都比较平直,只有少部分鳞片后缘可能具有锯齿。在对我所拥有的那块圣乔治鱼进行清修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块圣乔治鱼也较好地保存了牙齿和部分瘤点,感觉也算是个小惊喜。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下颌的牙齿保存得很好,上颌和前颌的牙齿只能看到一点点
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
▲瘤点(可以对照上文中的两张圣乔治鱼的线描图查看)

虽然我所拥有的这块圣乔治鱼整体保存状况尚可,但是头部具有缺损而且许多该有瘤点的区域都没有发现瘤点,因此我还是很有欲望再去收集一块全身结构和瘤点基本保留的个体的。如果到时能够如愿,我会带来更直观的照片方便大家与兴义亚洲鳞齿鱼进行比较常见的合法的古生物化石——苏氏腊山鱼/原“苏氏圣乔治鱼”互相交流加深对这些远古物种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