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2018--2019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开始,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我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多种通道进行教学,比如:1、找生活中的三角形。2、自己画三角形。逐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在理解三角形定义我又运用了多通道:如抓关键词、提出疑问、举出反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课件出示3个问题加以点拨:(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2)你认为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你估计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几条底?然后反馈交流,教师介绍画法,学生画,电脑微课演示。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序合理地做好了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详略得当。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对于三角形的特征(边、角、顶点)讲解安排的非常简单。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所用的时间过多,老师讲的内容也过多。应考虑让学生摆一摆,体会“围成”的含义。这样,学生有了切身体会,能较好地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2.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不要再做详细介绍。但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会找顶点和它的对应边,三角板不会放,致使画高的过程进行的不顺畅。
看来,备课时要备学生,这一点很重要。课前认真、充分备课,课中教师引领,师生交往互动,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我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