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课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思路、结构比较严谨。
1.新授的教学层次清晰,意图明确。首先由学生自己制作出梯形,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梯形特征;紧接着在六个多边形中判别出梯形,强化了学生对梯形的认识;然后回忆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梯形,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随后关于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两种特殊的梯形,采用看书自学的方式,效率较高,且效果明显。
2.练习设计中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剪一刀成梯形,说明这样剪的理由,则进一步强化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认识。
3.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现场生成,如学生画高出现问题时,将典型错误转化成为教学资源,在纠错中凸显正确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等腰梯形的对称性等知识在操作中感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点改进意见:认识高时,学生发现梯形的高可以画在不同位置,但对“为什么高都相等”,要及时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来说明。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一刀成梯形,出现了多种情况,韦恩图可以让学生把前面识别的六个图形放入集合圈的合适位置上,有利于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前一篇:《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学反思
后一篇:《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