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生活小品】
橘与枳
尤今
中国著名作家邓友梅在《饮食文化意识流》一文中,记述了一件令人喷饭的趣事:
“那时在欧洲,有天到某国的乡间去参观希特勒留下的集中营,恰好附近有个中华料理,中午我们就去那里吃饭。老板是欧洲人,为了证明货真价实,除了室内尽量挂些中国字画外,还特地养了条地道的北京叭儿狗,那狗每过两三分钟就叫一次,确是北京口音。陪同的朋友告诉老板我是中国人,他非常兴奋,说要做几个拿手菜请我品尝,不一会就端来了波萝炖牛舌,咖哩烤肉等好几种菜。吃完后有个朋友问我:哪一样最像中国的?我说:只有这狗的叫声。”
读毕,捧腹大笑。
真是一针见血。
每回在异乡异国看到挂上以方块字为招牌的中餐馆、小食店,甚至,流动餐车,一定不放过光顾的机会,最主要的原因是离家万里,舟车劳顿,热切地想念那烟气袅袅的中式饭菜。
可惜的是,橘逾淮变枳。
许多地方,尤其是华籍移民不多之处,名义上开设的是中餐馆,却煮出不伦不类的食物:大酸大甜、大油大腻;不明不白而又不仁不义地亵渎了中国菜肴的好名声。有时,和餐馆老板攀谈,道出心中的不满,老板却总是千篇一律地解释道:“唉呀,本地人哪会吃地道的中国菜呢,如果我们不追随当地人的口味而坚持烹煮传统的中式菜肴,恐怕要不了三几个月,便闭门大吉了!”环顾餐馆里金发碧眼的食客,一张张嘴,机械化地嚼着、咬着、啃着、吞着百年不变的酸甜肉、炸春卷、杂碎、炒饭,哎哟,怎一个“厌”字了得呵!
更糟的一种情况是,餐馆雇用当地人为厨师,他们连中餐的皮毛都还没有学到,便大模大样地充当主厨,煮出来的食物,水准如何,当然也就不言而喻啦!
多年前,曾在瑞典邂逅一个不随波逐流的餐馆业者。一般人都认为北欧人不会吃辣、吃不了辣,可是,他偏偏打出“四川辣味”作为号召,他胸有成竹地对我说道:“北欧冬天极冷,吃了辣菜,就等于在身体里安置了一个小暖炉,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适应,一旦他们吃上了瘾,便会追辣成风、忆辣成疾了。”
是的,从事饮食行业者,唯有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去带动一种新的饮食潮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异乡异国为自己开拓一个亮丽的天空,也才能好好地将中式烹饪这门美丽的艺术发扬光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