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古代太医院
2023-04-25 10:38:45
标签: 岁月 杂谈
早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有了太医的设置,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医疗服务。到了汉代,开始有了太医署的设置,是皇家的御用医疗机构。到了金代,这个机构才被称为“太医院”。
金代定都中都以后,建立太医院,同时设御药院、尚药院,归属于宣徽院。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十一月,仿照宋制,“初置惠民局”,后改为惠民司,隶属于礼部。
惠民司的主要职责是为贫民提供诊疗服务,“掌修合发卖汤药”。金末时惠民司的官员安排,“以太医数人更直”,且“择年老进士二人为医药官”。
到了元代,太医院是最高的医政管理机构,太医中出现了饮膳太医。中统元年(1260年)正式设立太医院时,秩正二品,给银印。经过屡次革迁,太医院行政级别有所浮动,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太医院改称尚医监,官阶为正四品,给铜印。
元代太医院掌管一切医药事务,领各属医职,使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药管理机构。从太医院官吏的品秩看,普遍高于以往任何朝代。元太医院的隶属机构,列在首位的是广惠司。它不仅是太医院下属机构中品秩最高的,也是最有特色的部门。
明代太医院衙署建于永乐年间,与各部一样,都建在前门内东南角,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受命于皇帝行事。
明代太医院下辖惠民药局和生药库,其中惠民药局主要是在太医院的领导下,为京城及周围的民众发放药材和治疗疾病。
清军入京后接管了明朝遗留下来的官坊衙署,太医院也原地未动,依然袭用。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列强入侵等原因,太医院几经变更办公地点,现在地安门东大街还能看到清代太医院最后一处衙署的遗址。
清代太医院除了医政管理外,还负责皇帝平时及出巡时的保健,诸王公、公主、文武内大臣的派医视疾,军队及监狱医官差派等项工作。而每逢京城疾疫流行,太医院往往奉旨承担京城的医治和防疫任务。
乾隆年间,在太医院成立纂修医书馆,主持编纂医书。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医宗金鉴》书成。
该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总修而成,全面简要介绍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水平较高,自乾隆时作为医学教科书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对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北京日报》)
【阅读札记】古代太医院
早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有了太医的设置,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医疗服务。到了汉代,开始有了太医署的设置,是皇家的御用医疗机构。到了金代,这个机构才被称为“太医院”。
金代定都中都以后,建立太医院,同时设御药院、尚药院,归属于宣徽院。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十一月,仿照宋制,“初置惠民局”,后改为惠民司,隶属于礼部。
惠民司的主要职责是为贫民提供诊疗服务,“掌修合发卖汤药”。金末时惠民司的官员安排,“以太医数人更直”,且“择年老进士二人为医药官”。
到了元代,太医院是最高的医政管理机构,太医中出现了饮膳太医。中统元年(1260年)正式设立太医院时,秩正二品,给银印。经过屡次革迁,太医院行政级别有所浮动,到至元二十年(1283年),太医院改称尚医监,官阶为正四品,给铜印。
元代太医院掌管一切医药事务,领各属医职,使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药管理机构。从太医院官吏的品秩看,普遍高于以往任何朝代。元太医院的隶属机构,列在首位的是广惠司。它不仅是太医院下属机构中品秩最高的,也是最有特色的部门。
明代太医院衙署建于永乐年间,与各部一样,都建在前门内东南角,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受命于皇帝行事。
明代太医院下辖惠民药局和生药库,其中惠民药局主要是在太医院的领导下,为京城及周围的民众发放药材和治疗疾病。
清军入京后接管了明朝遗留下来的官坊衙署,太医院也原地未动,依然袭用。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列强入侵等原因,太医院几经变更办公地点,现在地安门东大街还能看到清代太医院最后一处衙署的遗址。
清代太医院除了医政管理外,还负责皇帝平时及出巡时的保健,诸王公、公主、文武内大臣的派医视疾,军队及监狱医官差派等项工作。而每逢京城疾疫流行,太医院往往奉旨承担京城的医治和防疫任务。
乾隆年间,在太医院成立纂修医书馆,主持编纂医书。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医宗金鉴》书成。
该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总修而成,全面简要介绍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水平较高,自乾隆时作为医学教科书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对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