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是在雪夜,见干涸多年的河道里有点点红色的灯笼,伴着鼓声,悠悠地晃着,近了。最先看到的总是孩子。于是那孩子就极兴奋地满村街里狂奔,同时扯着嗓子大喊:“玩艺儿来啦!玩高跷的进村啦!”
正在热炕头上坐着嗑瓜子、剥花生、聊家常、讲笑话的人们赶紧下地,穿鞋,披棉袄,来到学校或场院。那里也早已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新沏的茶水正冒着热气和淡淡的清香,是为玩艺儿的人准备的。这种情景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那段日子。
我们那地方,玩艺儿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跷、旱船、秧歌、狮子和龙灯。各有各的玩法儿,各有各的风格、特点、神韵、境界和难以言传的心劲儿。文化人管玩艺儿叫“花会”,我们不这么叫。
我们村的高跷是远近闻名的,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绝活儿。
我大爷年轻时是个玩高跷的好手。他最擅长玩的是一种叫“高跃”的丑角。我大爷老了,七十多了,拄着拐杖看村里的玩艺儿。他的两眼一刻不离场子里的丑角高跃。他很失望。他说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玩得傻,不得要领。
我大爷越看越来气,胡子开始哆嗦。他容不得有人糟踏“艺术”。他对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说,你下来,你看看我是咋玩儿的!那人把拐子卸了,把身上的长袍儿脱下,把带红缨的帽子双手捧着,呈给我大爷。
我大爷扔了手中的拐杖,换了衣服,绑了拐子,端正了一下头上的帽子,站起来,试走了两步后,对吹鼓手们喊:起家伙!
锣鼓锁呐声齐鸣!我大爷走起来,跳起来,扭动起来了。只见他挤眉弄眼,上窜下跳,脖子像蛇一样扭动,头顶的那缕红缨宛若一小朵火苗儿忽闪忽闪的。那个神,那个味,那个韵,那个逗乐劲儿,立刻博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年老的又重温了我大爷早先的风采,年少的这次可大开了眼界。我大爷的木头拐子踩在一个小石头儿上,重心失控,一个倒仰摔倒。儿女们哭着把他抬回家。我大爷这一跤摔得可不轻。在被窝里躺了好几天。
这天夜里,躺在被窝儿里的我大爷挤眉弄眼地做鬼脸儿,脖子又像蛇似地扭动,肩膀也一耸一耸有节奏地动个不停。
我大娘吓坏了,问:哪儿不舒服,是不是痛劲儿又上来啦?我大爷一笑,说:你听外面的鼓声又响啦。说完,肩膀用力一耸,离开了人世。他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很知足的笑意。
我们村的大人孩子都会踩高跷。但是小孩子要想加入村里的高跷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村的高跷在正月要到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去“拜年”,这就需要功夫最好的人参加,怕孩子掺和进去给村里丢人现眼。
我是村里小孩子中第一个被选中,允许加入高跷队的。一是因为我对这项活动非常着迷,跑前跑后地跟着,二是遇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一个角色出现了空缺。领头儿的让我试试,我试了两个晚上,被他看上,于是转正。
我在村里的高跷队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并且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增光添彩,是在玩“老座子”以后。老座子是高跃的搭挡,也是丑角。高跃是个老头儿,老座子是老头儿的老伴儿,老太太。
我比别人玩得更投入,常常别出新裁,想出很多老太太们的花样儿,配合着高跃,和他逗着玩儿,把一对老夫妻那种相亲相爱,诙谐幽默的劲儿给抓住了,于是就很传神。我把这个从未被人重视过的角色,推到了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我让老座子喧宾夺主了。
那时我们村玩老座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的风格各异,她胖我瘦,她形似我神似,我们是村里高跷队有史以来玩老座子这一角色的人中,最出色的天才。每次去别的村子里演出,热情的村民们都会把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叫好声送给我们。
两个高跷队相遇在一个村子里那可就有好戏看了。非得比出个高低不行。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过多次,但每次我们都能够很轻松地胜出。赢在功夫上。因为我们村玩高跷的历史很悠久,早些年曾进京城给皇帝玩过。这是村人们很荣耀的一件事。
可有一次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首先是他们的阵容庞大。我们的村小,会玩高跷的总共三四十人,经过挑选,最后高跷队里只有不到三十人。而对方的人数却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有七八十人。那要是走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真让人眼花缭乱。
其次是他们的功夫也不软,会很多高难动作,并且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我们这边儿的年龄则参差不齐,老者占多数,这在气势上就不行。但我们不服,要和他们比,比功夫!
我们要亮绝活儿了!第一个绝活儿是踩扁担。领头儿的把扁担递给两个踩高跷的中年汉子。两个人各扛着扁担的一头,又选中了一个最漂亮的踩高跷的大姑娘,几个人把她举起来站在了扁担上。
拐子高一米一十,两个中年汉子每个人都在一米七十以上,这样扛在两个汉子肩上的扁担离地就是两米七十以上。那个大姑娘站在离地二米七十多的扁担上,挥舞着右手的扇子和左手的花手绢儿,动作优美,轻松自如,宛若下凡的仙女。
扁担下面的舞扇儿们,高跃们,老座子们……和扁担上的仙女逗起来,扭起来,呼应起来。观众们扭回头,眼睛直了,表情僵了,一动也不动了。片刻方醒,却不敢鼓掌,人人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等扁担上的姑娘安全落地,他们才敢欢呼鼓掌。连我们的对手都傻了,连说“佩服”并表示甘拜下风。
接着,我们又亮出了第二个绝活儿。这个绝活儿叫骑象。五个踩高跷的汉子立成五根柱子,然后上去三个人,把小腿和两只手臂支撑在前后两个人的肩上,弓起身子趴着,再上去两个人,也是这种姿势,再上去一个人,姿势同,再上去一个最漂亮的媳妇,坐在这个躬身趴着的男人的腰上。这样,上下共五层。高度可想而知。
这就叫骑象。这只“大象”开始走动了。从那个村子的西头,一直走到东头,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把街道灌得满满的,像一条混浊的河流。人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村口,当我们坐上大马车,准备回家时,他们才想起来鼓掌。(《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不期而至的感动》 华夏
· 文 )
【悦读】点点红灯映白雪
常常是在雪夜,见干涸多年的河道里有点点红色的灯笼,伴着鼓声,悠悠地晃着,近了。最先看到的总是孩子。于是那孩子就极兴奋地满村街里狂奔,同时扯着嗓子大喊:“玩艺儿来啦!玩高跷的进村啦!”
正在热炕头上坐着嗑瓜子、剥花生、聊家常、讲笑话的人们赶紧下地,穿鞋,披棉袄,来到学校或场院。那里也早已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新沏的茶水正冒着热气和淡淡的清香,是为玩艺儿的人准备的。这种情景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那段日子。
我们那地方,玩艺儿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跷、旱船、秧歌、狮子和龙灯。各有各的玩法儿,各有各的风格、特点、神韵、境界和难以言传的心劲儿。文化人管玩艺儿叫“花会”,我们不这么叫。
我们村的高跷是远近闻名的,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绝活儿。
我大爷年轻时是个玩高跷的好手。他最擅长玩的是一种叫“高跃”的丑角。我大爷老了,七十多了,拄着拐杖看村里的玩艺儿。他的两眼一刻不离场子里的丑角高跃。他很失望。他说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玩得傻,不得要领。
我大爷越看越来气,胡子开始哆嗦。他容不得有人糟踏“艺术”。他对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说,你下来,你看看我是咋玩儿的!那人把拐子卸了,把身上的长袍儿脱下,把带红缨的帽子双手捧着,呈给我大爷。
我大爷扔了手中的拐杖,换了衣服,绑了拐子,端正了一下头上的帽子,站起来,试走了两步后,对吹鼓手们喊:起家伙!
锣鼓锁呐声齐鸣!我大爷走起来,跳起来,扭动起来了。只见他挤眉弄眼,上窜下跳,脖子像蛇一样扭动,头顶的那缕红缨宛若一小朵火苗儿忽闪忽闪的。那个神,那个味,那个韵,那个逗乐劲儿,立刻博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年老的又重温了我大爷早先的风采,年少的这次可大开了眼界。我大爷的木头拐子踩在一个小石头儿上,重心失控,一个倒仰摔倒。儿女们哭着把他抬回家。我大爷这一跤摔得可不轻。在被窝里躺了好几天。
这天夜里,躺在被窝儿里的我大爷挤眉弄眼地做鬼脸儿,脖子又像蛇似地扭动,肩膀也一耸一耸有节奏地动个不停。
我大娘吓坏了,问:哪儿不舒服,是不是痛劲儿又上来啦?我大爷一笑,说:你听外面的鼓声又响啦。说完,肩膀用力一耸,离开了人世。他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很知足的笑意。
我们村的大人孩子都会踩高跷。但是小孩子要想加入村里的高跷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村的高跷在正月要到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去“拜年”,这就需要功夫最好的人参加,怕孩子掺和进去给村里丢人现眼。
我是村里小孩子中第一个被选中,允许加入高跷队的。一是因为我对这项活动非常着迷,跑前跑后地跟着,二是遇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一个角色出现了空缺。领头儿的让我试试,我试了两个晚上,被他看上,于是转正。
我在村里的高跷队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并且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增光添彩,是在玩“老座子”以后。老座子是高跃的搭挡,也是丑角。高跃是个老头儿,老座子是老头儿的老伴儿,老太太。
我比别人玩得更投入,常常别出新裁,想出很多老太太们的花样儿,配合着高跃,和他逗着玩儿,把一对老夫妻那种相亲相爱,诙谐幽默的劲儿给抓住了,于是就很传神。我把这个从未被人重视过的角色,推到了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我让老座子喧宾夺主了。
那时我们村玩老座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的风格各异,她胖我瘦,她形似我神似,我们是村里高跷队有史以来玩老座子这一角色的人中,最出色的天才。每次去别的村子里演出,热情的村民们都会把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叫好声送给我们。
两个高跷队相遇在一个村子里那可就有好戏看了。非得比出个高低不行。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过多次,但每次我们都能够很轻松地胜出。赢在功夫上。因为我们村玩高跷的历史很悠久,早些年曾进京城给皇帝玩过。这是村人们很荣耀的一件事。
可有一次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首先是他们的阵容庞大。我们的村小,会玩高跷的总共三四十人,经过挑选,最后高跷队里只有不到三十人。而对方的人数却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有七八十人。那要是走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真让人眼花缭乱。
其次是他们的功夫也不软,会很多高难动作,并且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我们这边儿的年龄则参差不齐,老者占多数,这在气势上就不行。但我们不服,要和他们比,比功夫!
我们要亮绝活儿了!第一个绝活儿是踩扁担。领头儿的把扁担递给两个踩高跷的中年汉子。两个人各扛着扁担的一头,又选中了一个最漂亮的踩高跷的大姑娘,几个人把她举起来站在了扁担上。
拐子高一米一十,两个中年汉子每个人都在一米七十以上,这样扛在两个汉子肩上的扁担离地就是两米七十以上。那个大姑娘站在离地二米七十多的扁担上,挥舞着右手的扇子和左手的花手绢儿,动作优美,轻松自如,宛若下凡的仙女。
扁担下面的舞扇儿们,高跃们,老座子们……和扁担上的仙女逗起来,扭起来,呼应起来。观众们扭回头,眼睛直了,表情僵了,一动也不动了。片刻方醒,却不敢鼓掌,人人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等扁担上的姑娘安全落地,他们才敢欢呼鼓掌。连我们的对手都傻了,连说“佩服”并表示甘拜下风。
接着,我们又亮出了第二个绝活儿。这个绝活儿叫骑象。五个踩高跷的汉子立成五根柱子,然后上去三个人,把小腿和两只手臂支撑在前后两个人的肩上,弓起身子趴着,再上去两个人,也是这种姿势,再上去一个人,姿势同,再上去一个最漂亮的媳妇,坐在这个躬身趴着的男人的腰上。这样,上下共五层。高度可想而知。
这就叫骑象。这只“大象”开始走动了。从那个村子的西头,一直走到东头,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把街道灌得满满的,像一条混浊的河流。人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村口,当我们坐上大马车,准备回家时,他们才想起来鼓掌。(《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不期而至的感动》 华夏 ·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