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疼痛是骨质疏松的预警信号

2022-12-12 10:39:22
标签: 杂谈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漫长的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起病隐匿,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患者身体仅仅存在一些悄然发生的骨代谢改变。随着病情发展,骨小梁变稀疏、骨密度下降,骨强度继而减弱,疼痛成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随着骨强度进一步下降,最终可能发生脆性骨折,即在非常轻微的外力下,便可造成骨折。一旦发生骨折,患者将面临保守治疗病程长、痛苦大,手术治疗风险高的两难境地。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进展期的预警信号,早期最常出现在腰背部,患者常感到整个背部特别是脊柱两侧广泛性疼痛,具体特点可表现为酸痛、胀痛、疲劳性疼痛等,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夜间或凌晨被痛醒。

此时,影像学检查往往并无特别严重的骨性病变表现,容易出现“症状重而影像轻”的临床现象。

骨质疏松导致疼痛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其一,骨量下降,脊柱骨承力强度下降,渐渐不能耐受正常的负荷,甚至某些应力集中部位可出现微骨折,从而诱发疼痛;

其二,骨代谢异常,伴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刺激局部神经末梢诱发敏化现象,产生神经性疼痛。

出现了疼痛的骨质疏松症即“痛性骨质疏松症”,意味着整体病程由早期进入了中期,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将造成以下危害:

1.疼痛直接导致的危害,如日间活动受限、夜间影响睡眠。对于年纪较大、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甚至连起床、如厕等基本日常行为都难以独立完成。长期夜间睡眠不佳还会影响日间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久之可能促发认知障碍。

2.任由病情进一步进展的危害。骨质疏松确实是衰老过程的一种表现,但如果不科学、积极地应对处理,会形成“疼痛-少动-更疏松”的恶性循环,加快人体衰老,最终可能影响寿命。

对于已经出现“痛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重视疼痛、积极应对,做好骨质疏松的治疗。( 据《文汇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