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札记】中华文明的八大特性
2022-07-07 12:10:50
标签: 杂谈
按照流传既久的说法,全世界共有四大文明古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历史十分悠久。
距今约3800—350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是中外学界所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标志之一。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表明,国际社会已认同中国的古代文明迄今有5000年。
第二, 各民族融合发展。
自华夏族形成以后,源泉混混,开枝散叶,到汉代形成了汉族。进入唐代,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又有了唐人之称。
之后,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不断深入,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第三, 文字未曾中断。
中国的古文字起源于陶泥刻符、彩绘符号和玉器、石器、骨器刻文等,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初步形成了以方块字为特点、较为成熟而完整的文字系统。
之后,经金文、小篆及至隶、草、楷、行的书体演变,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文字系统。
第四, 史载传承有序。
按照现存的史籍所载,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就有了不间断的、系统的历史记载。正史、实录、方志、谱牒等灿然在列。
第五, 文化一脉相承。
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
第六, 逐渐奠定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早熟和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中国的人口不断增加,也使国土得到开发、疆土得到有效治理。
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巩固,逐渐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第七, 统一成为大势。
中国的国体先后经历了邦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制时代,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到了宋代,中国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出现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地方割据,走向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势。
第八, 倡礼义而远宗教。
中国虽长期存续各种宗教,但自西周走上敬德保民之路后,中国人更相信道德的力量,用人伦礼义规约人,用美德良俗提升人,不需要宗教来约束人,更不需要用宗教来代替政治和法律。(
据《学习时报》)
图片 · 本人手机随拍
【阅读札记】中华文明的八大特性
按照流传既久的说法,全世界共有四大文明古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历史十分悠久。
距今约3800—350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是中外学界所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标志之一。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表明,国际社会已认同中国的古代文明迄今有5000年。
第二, 各民族融合发展。
自华夏族形成以后,源泉混混,开枝散叶,到汉代形成了汉族。进入唐代,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又有了唐人之称。
之后,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不断深入,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第三, 文字未曾中断。
中国的古文字起源于陶泥刻符、彩绘符号和玉器、石器、骨器刻文等,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初步形成了以方块字为特点、较为成熟而完整的文字系统。
之后,经金文、小篆及至隶、草、楷、行的书体演变,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文字系统。
第四, 史载传承有序。
按照现存的史籍所载,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就有了不间断的、系统的历史记载。正史、实录、方志、谱牒等灿然在列。
第五, 文化一脉相承。
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
第六, 逐渐奠定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早熟和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中国的人口不断增加,也使国土得到开发、疆土得到有效治理。
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巩固,逐渐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
第七, 统一成为大势。
中国的国体先后经历了邦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制时代,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到了宋代,中国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出现过长期和大规模的地方割据,走向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势。
第八, 倡礼义而远宗教。
中国虽长期存续各种宗教,但自西周走上敬德保民之路后,中国人更相信道德的力量,用人伦礼义规约人,用美德良俗提升人,不需要宗教来约束人,更不需要用宗教来代替政治和法律。( 据《学习时报》)
图片 · 本人手机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