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习情况 |
怎样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呢?《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的一篇题为《让思维导图助力整本书阅读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
一、借图理顺情节,更清晰地讲述内容。一本书的内容相对复杂而丰富,小学生很难达到整体性地关照整本书的情节。这时,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脉络,整理情节,让他们能够借助图像来讲述大概内容,这样学生的讲述会更轻松、更清晰,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顺情节的思维导图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每本书的特点来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对于情节性较强的书,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开头、结尾、冲突和转折来绘制情节线路图;而人物众多的书籍,我们可以运用树形图来梳理人物关系;由单篇连缀而成的历史故事类书籍,我们可以借助时间轴来厘清相关事件;地点变换较多的书籍,我们则可以通过绘制地图的方式来整理内容……当然,绘制思维导图,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有个性特色的思维导图来。
1. 借图理顺情节线 每一本书的内容,往往都会由故事的开始、发展、转折和结尾这几部分组成,我们就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情节线(如下图),引导学生把故事的情节发展线索梳理出来。 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梳理情节。如我带着三年级的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时候,学生会根据情节线的几个环节,自创梳理出《孟姜女》这个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的开始——春天的时候,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造长城;故事的发展——孟姜女思念自己的丈夫,为丈夫缝制衣服;故事的转折——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故事的结局——孟姜女哭倒长城。
2. 借图整理重要事件 一本书中,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推动故事的发展,通过思维导图罗列出重要事件,会对学生理解内容、讲述故事大有裨益。如我跟四年级学生共读《男孩的雨》(彭学军著),这本书讲述了在大旱的天气里,上马村的男孩五龙从刘老师那里听到了“人工降雨”的说法,便要去柏树乡寻找人工降雨的作业队。刚出发不久,他遇到了下马村的树生,两个人怀着同样的愿望一起前行。一路上,两个人遭遇饥渴、毒蛇、鬼火等各种困难。结果是他们并没有到达柏树乡,也没有见到作业队,而是稀里糊涂地跟着一辆农用车回了家,却意外地迎来了一场暴雨。有一个学生读了这个故事后就勾画出了一幅图,把两个男孩一路上经历的重要事件都列出来了。
3. 借图勾画故事地点 有的书籍中,随着情节的推移,故事的地点转换较多,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地图式”思维导图来呈现故事的发展。如我带着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绿野仙踪》,书中的主人公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带到了幻想世界,来到了奥兹国,她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什么事情呢?我请学生们绘制一张多萝茜等人在奥兹国的历险地图。有个学生就勾画出了一张地图,既标明了上北下南,还把多萝茜等人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清楚地标出来了。 当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理顺情节、整理事件、勾画地图之后,他们对整本书的内容就会有整体上的把握,并能根据思维导图较为清晰地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
二、借图定义角色,更准确地评价人物 当学生读完了一本书,你询问他:书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往往会说得很清楚,可是当你再追问: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点?他们要么答不上来,要么说得不够准确。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准确地评价人物呢?我们来看两个比较简单方便的思维导图评析人物法。
1. 借表格分析人物形象 书中提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借助这样一张表格(如下表),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定义人物的特点。
2. 借气泡图比较人物特点 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而双重气泡图可以用来进行比较和对照。前面提到彭学军的《男孩的雨》,书中的五龙和树生这两个男孩,在性格特点上既有相同点,又各有其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双重气泡图来比较人物特点。
3. 借图评价书中人物 书中提到的人物,你更喜欢谁?用选择天平图,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也是非常具有实效的方法。 在阅读整本书时,利用表格、双重气泡图、选择天平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对比人物特点,并能学会评价书中的人物,这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三、借图体悟意蕴,更深入地把握主题
1. 借图体悟情感 在很多的书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心情也是有起伏变化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心情曲线图”来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感受人物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人物心情的变化在传达人物怎样的想法、情感、愿望或观点。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当我们阅读到《我们看海去》这一章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人和事的怀念,我们就借助一张“心情曲线图”来与童年时候的英子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 借图领会主题 阅读整本书时,我们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多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领会主题。在带领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时候,我就利用这样的表格(如下表),先横着看,理出《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大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再竖着比较:男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女主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干预者有什么共同特点?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故事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学生根据表格,发现在这四大民间故事中都有一个老实本分但本领都不太高强的男主角;都有一个美丽善良,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都有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最后总能以某种形式战胜这些“干预者”……在比较与讨论中,学生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民间传说是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包含着很多神奇的地方,这些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追求。
四、借图拓展活动,更有效地提升表达
1. 借图模仿创作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艾登·钱伯斯说:“只有确认书上字句的构成模式,我们才能‘读’之有物。学习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了解字面意义,更要能把握其中的叙述模式。”所以,带领学生罗列出一本书的结构图,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创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表达的技巧。比如,我跟二年级的学生一起阅读《大脚丫跳芭蕾》时,我们就发现了这本书的表达秘诀,归纳出了这样的“故事‘七步法’”(如图 2),并让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模式编写一波三折的故事,学生有了这个结构模式的帮助,能够很轻松地写出文章。
2. 借图续编故事 很多时候,学生阅读完了一本书,往往觉得还不过瘾,总希望故事还能继续,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续编故事。我在带领学生阅读完了《绿野仙踪》这本书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遇到了多萝茜,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奥兹坐着他的热气球会到达他的家乡奥马哈吗?他是否还会来到翡翠城……请学生先勾画写作思维图,再进行续编故事。
3. 借图开展延伸活动 阅读完一本书,我们可以开展系列活动,比如读写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勾画延伸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