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莫桑比克共和国煤炭地质概况
| 分类: 国外地质 |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概况
莫桑比克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面积799380 km2。面积801600 km2。首都马普托。
莫桑比克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m,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m,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m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m,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km2,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
莫桑比克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南部)、26℃(北部)。10月~次年3月为暖湿季,4月~9月为凉干季。年降水量600-1,500mm,北部多于南部。
莫桑比克资源有煤、铁、铜、金、钽、钛、铋、铝、石棉、石墨、云母、大理石、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中煤蕴藏量超过150亿t。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Riversdale公司正在中部太特省勘探开发煤炭。
二、区域地质
莫桑比克境内大面积分布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在冈瓦纳古陆分离前属稳定克拉通的一部分,无下古生界沉积。从二叠纪开始在古生代盆地中形成卡鲁超群,一直延续到早侏罗世。从中侏罗世开始在中生代裂陷盆地中沉积数百米的陆相、滨海相、浅海相碎屑岩,直到早白垩世未期。在短暂的沉积间断之后,从中白垩世开始发生海侵,沉积了海相碎屑岩,直到中新世海退,其后形成了海陆过渡相碎屑岩、灰岩,局部发育了三角洲相沉积。
莫桑比克已证实的古生代盆地有4个,分别是莫阿蒂泽盆地、赞比西盆地、梅坦古拉盆地和莫桑比克盆地(图13)。
1. 莫阿蒂泽盆地
莫阿蒂泽盆地位于莫桑比克与马拉维共各国南部交界处。地层层序如下:
中生界 侏罗系~白垩系德拉肯斯堡组:玄武岩。
侏罗系斯托姆堡群卡如玛卡夫组:砂岩。
上三叠统~侏罗系博福特群卡兹组:砂岩。
上古生界 下二叠统埃卡群 马提尼组。
含煤组: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
上石炭统:冰碛岩。
下伏前寒武系基底。
2. 赞比西盆地
赞比西盆地位于太特西部,沿赞比西河展布大部在莫桑比克境内,少部在津巴布韦(卡布拉巴盆地)。地层自上而下由卡拉哈里群、卡鲁超群和前寒武系基底构成。地层层序如下:
卡拉哈里超群
白垩系~上新统。
卡鲁(Karoo)超群
侏罗系 巴托卡玄武岩,厚度300m。
三叠系 福里斯特砂岩,厚度80m。
斯底坡斯勒坡砂砾岩,厚度200m。
下二叠统 上部:万基煤系,厚度100~300m。
中部:砂岩夹煤层。
下部:砾岩。
上石炭统:冰碛岩。
前寒武系:变质岩。
3. 梅坦古拉盆地
梅坦古拉盆地位于马拉维湖东岸与坦桑尼亚交界处,莫桑比克境内面积约5000 km2,在伦赫河河谷发现含煤地层,由互层状粉砂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组成。
4. 莫桑比克盆地
莫桑比克盆地为古生代~中、新生代盆地,面积约30万km2。西侧为林波波单斜,南端延展至南非境内。地层层序如下:
卡拉哈迪超群:新近系。
白垩系:格鲁德加组。
多莫组。
马普普托组。
红色层组。
卡鲁超群:侏罗系:玄武岩。
三叠系:砂岩。
下二叠统 埃卡群:含煤沉积。
上石炭统 德韦卡群:冰积岩。
前寒武系:变质岩。
三、煤层和煤质
莫桑比克含煤地层为卡鲁超群下二叠统万基煤系。在前寒武系变质岩之上,经底砾岩填平补齐,发育了万基煤系,其上不整合覆盖了三叠系斯底坡斯勒坡砂砾岩和福里斯特砂岩。
莫桑比克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煤城太特市,有莫阿蒂泽盆地、赞比西两个产区。具有煤层埋藏较浅,煤层厚,煤质好,开采方便,广为业内人士所关注。
莫阿蒂泽盆地含煤段厚度25~60m,平均30m,主煤层厚度5~7m,最大厚度18m。煤质好,下部3~6m为焦煤。煤层锗含量较高。
梅坦古拉盆地煤层埋藏深度较浅,一般浅于300m。煤层属高灰份、高挥发份(39%)烟煤,平均发热量21MJ/kg。
煤层、煤质情况见表2-9。
|
化学指标 |
煤层厚度 (m) |
水份 (%) |
灰份 (%) |
挥发份 (%) |
固定碳 (%) |
硫份 (%) |
发热量 (MJ/kg) |
煤类 |
|
平均值 |
一般5~7 最大18 |
1.0 |
20 |
18 |
67.5 |
1.0 |
28.5 |
烟煤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