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本真,阅读方明——读孙绍振《月迷津渡》《名作细读》的一点感悟(姜睿艳)

(2018-09-28 22:38:39)
分类: 团队风采(原创)

回归本真,阅读方明           

——读孙绍振《月迷津渡》《名作细读》的一点感悟

姜睿艳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好一节语文课,很难。

    同样地,当一名语文老师,容易;当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太难。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从初上讲台的懵懵懂懂,到现在不断探索的跌跌撞撞,经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担心把课文处理地太过肤浅,达不到应有的深度。直到“遇到”孙绍振先生,才找到一点点的突破。

   孙绍振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也把这段话题在《名作细读》的扉页: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候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非常认同先生的观点。学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教师能够晓畅明达地讲出来,学生自然心有戚戚;学生读起来平凡无奇的文字,教师却能平中见奇,揭示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自然醍醐灌顶。而《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修订版)》《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恰好对部分古典诗词及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给出了详细的阐释,读来便不忍中途舍弃,甚至一度痴迷于此,想要深究出每一处文字背后的深意,仿佛由此便真得走入文本,走入了作者的内心,连文字好像都变得立体!我深深地喜欢着这种感觉。

   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备课心得,也算得一点点的阅读体验了,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学生的阅读情况。

     宋人赵与时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悌。”这三篇恰是中学语文教材多年来必选篇目,放眼语文课堂,读此下泪者寥寥。由观之,古今读书用情之深浅、共鸣之强弱,可见一斑。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儒程颐说:学者需先会疑。当今学生读书,勤于思考、乐于提问者并不多见。课上接受知识和解题的方法,课下把质疑的精神、思考的精力专用在考试题目的解答,已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

    近年来,青少年阅读质量下降、阅读兴趣衰减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和促进国民阅读;许多地区中、高考也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必考内容;社会上阅读推广项目乘势而起,推销种种概念和策略:阅读教育,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

    我们不能否认,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把升学考试视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把“读书”视为应对考试的手段,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书籍并非作为“精神食粮”,而是作为“获利对象”,呈现于青少年眼前。开卷则思应试,无关就束之高阁。要学生兴致盎然、专心致志、从容不迫地读书,困难重重。

    如何真正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由己度人,或许应该回归本真。

    老师在细致的文本解读中注入自我期许后,便可得到强烈的满足感;学生的阅读,引导其回归文字本身,不作过多地干涉,让学生以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心理去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阅读量和人生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然地懂了,从内心深处懂了。

    回归文字本真,走入作者内心,引发读者共鸣,阅读价值方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