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设计中的“重构”理念(吕莎莎)
(2018-06-06 15:12:23)分类: 团队风采(原创) |
浅析教学设计中的“重构”理念
安康高新中学
第一次听到“重构”一词,得益于我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带课老师王元华。在师大开展的讲课比赛中,王元华老师对学院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悉心指导。对于我们开始做的教学设计,他一直不是很满意,并指出我们没有透彻领会“重构”的概念。要么是一堂课没有出彩的地方,跟传统讲课没有多大区别;要么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环节显得凌乱而没有重心。因此,他一直在提倡我们要设计好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一个好的板书可以指导你的教学进程,使教学思路一目了然。
我所讲的篇目是《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就是朗诵、鉴赏然后总结,短短的十五分钟里如何去重构才能出新呢?读完《故都的秋》,我们感受到萦绕在文中的浓浓的“秋味”,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怎样的一种情呢?这篇散文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感伤,但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浓烈饱满的感情。单方面说“悲秋”或者“颂秋”都很片面,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我们可以把《故都的秋》看成一首悲伤的颂歌,它将北国的自然秋味和作者的人生况味完美融合。那么,如何把这样的解读渗透到十五分钟的课里呢?王老师给予我一个思路作为参考:结合文中的第12、13自然段集中体会这种秋味,12段是颂秋,说秋天是丰收的甜美的季节,是“Goldendays”。13段是悲秋,说起了“秋士”之悲。然而,这两种情感集合在一篇文章中又不显得矛盾。由“品秋味——颂秋、悲秋——悲伤的颂歌”推进到“自然之味”和“人生之味”契合的主题。这样的一个重构过程使这十五分钟的课在推进的过程中拥有了一个课堂中心,各环节紧凑且不赘余。
所谓教学设计中的“重构”,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学思路的一种整体规划,打破原有的文章格局,把其解剖成各个元素,然后根据个人需要来重新组合。一般而言,“重构”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而是要求教师在对教材非常熟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有理有据的创造性活动。诚然,用这种稍显枯燥的语言来解释“重构”未免太过生硬,我们不如找些实例来分析。
一位记者在听了于漪老师的一千多节语文课之后,他为每一节都充满新鲜感的课而感慨不已。听了这么多堂课,为什么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教了那么多届学生,为什么每一届的讲法都有差别?原来,于漪老师总是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在实践之后不断总结,然后对以前的设计进行不同程度的推翻或者补充,从而使每一份设计都在重构中不断完善。我想,于漪在教学设计的“重构”上就下了很大的功夫。相反,有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敬佩之余还是为之固守陈旧之希而深感遗憾。相隔好几届的学生在谈起同一个老师的时候,总会因之多年未变的讲法拊笑不已。是呀,一个不注重在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上下功夫的老师,尽管用时间堆砌了教龄,却无法用时间换来更大的进步。
事实上,这样的对比正是在警戒我们“重构”的重要性。那么,到底要怎么样做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重构呢?我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功:
首先,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对教材的熟悉、对其他相关教学素材的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原则。“重构”等于“解构+重组”,如何解构教材,是一大前提。一篇文章摆在你的面前,你必须明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意思,全面而不能有偏颇之处。解构不代表随意拆分,而背驰于原文大意,而是有理有据地分析。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比如硬要为了重构而刻意地去吹毛求疵,这不仅不会实现最初目的,反而会贻笑大方。
其次,创新意识。一篇文章别人都按照既定的步骤讲,你可不可以重新设计一套思路,然后给人以惊喜?有人会觉得,创新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其实不然。在扎实的语文功底的前提下,我们要敢于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实践。那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怎样重构从而实现创新呢?我认为,这还是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倘若你是照着教参来上每一堂课,那你永远不可能跨入重构的行列中。例如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就不能像以前的语文教学一样,给人物单一的判断,而是结合文中的多种细节描写来综合定义人物形象。对于一些文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指示意义,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解析作品也尤为关键。
只有认真地阅读教材,并参照各种解读从而才能实现自己的判断。要敢于质疑,语文老师也可以成为学者,只要肯发现,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每天就可以进步一点点。我想,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有出彩的地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师生双赢。
最后,统筹规划的能力。当你对一篇课文已经形成了大致的感知,那要怎么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呢?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做教学设计中统筹规划的能力。如何重组被解构的文本和相关素材,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切记重构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的妄想,而是要结合实际条件来进行的切实的语文教育环节,包括当时的教学环境、教学进度、学生情况等。一个成功的教师可以把每一个预设做好,把每一个环节串联成一个效率与质量俱佳的电路。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进行重构的浅显理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份教学设计都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希望我们享受这个过程,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