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高级中学教学设计《祭十二郎文》/刘柏敏
(2017-03-13 21:53:09)分类: 团队风采(原创) |
白河高级中学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
2017.03.08
课题 |
《祭十二郎文》 |
授课人 |
|
二次 备课 |
教法 |
以学定教 |
编写人 |
刘柏敏 |
|
班级 |
高二( |
课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知识。 2、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
|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鉴赏本文叙事中抒情散而不乱的特点。
教学难点:诵读体会祭文的感情;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
|
||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
第一课时
一、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祭十二郎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说出作者的相关情况吗?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2.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3.你了解写作背景吗?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1)读准字音; (2)把握情感基调:“衔哀致诚”; (3)听范读; (4)选取自己最感动的段落朗读,并说说因何感动。 |
|
||
Ⅱ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
||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
三、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段)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四、你能自主翻译全文,并积累重点实虚词吗?
五、作业:《课时作业》基础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文言知识导入) 二、研讨课文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
(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明确:本文的抒情段落是2、5、11、12自然段,以“呜呼”作为标志。【因声求气 诵读涵泳】 3.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 【明确】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出来。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侄儿也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 (2)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之中抒情。 (3)叔侄二人已经变成永别,所以悲情再起。侄儿的死,自己不愿意相信,但是那已经变成事实,所以抒发了自古以来的至悲至痛之感。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死亡的日期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
|
||
Ⅳ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
三、重难点点拨 1.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三个“邪”“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三个“乎”,表示作者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五个“矣”,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因声求气 诵读涵泳】 2.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3.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四、拓展 拓展1 将本文和《诸葛亮吊周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创新之处。 拓展2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写一段话劝慰劝慰处于极度悲痛中的韩愈。 【示例】 1.勇敢地面对孤独。 2.理智地看待生死。 3.必须战胜自己,跨过人生这道坎。 4.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多思那一二,昂头再向前。
|
|
||
Ⅴ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
五、作业:配套活页练习册相关习题。 |
|
||
小结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