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30练,金榜题名一朝间(1-10)
(2016-05-24 12:50:39)分类: 资源共享 |
高考作文30练,金榜题名一朝间(1-10)
(材料、分析和下水作文)
周耀山整理
1.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文体鲜明,不得写成诗歌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
①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②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美;③这个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因为我对它爱的深沉;④改变自己的心灵,美好无处不在。
2.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屠呦呦获奖感言
当机会来敲门
“不用去追一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这是网友给诺贝尔得主屠呦呦的致辞中说的。没错,当机会第一次敲门时,可能错过,但如果你完善自身,你可能会吸来机会,而不是等到。就像你可以轻易地在一片沙滩中找到珍珠,一堆废铁中找到黄金,一堆玻璃中找到钻石一样。因为,机会总会赐予那些有准备的人。
机会不来可能是时机未到。上帝认为,机会总是会有的。著名的唐朝将领郭子仪,在武试中落败,最后成为一个新兵,而非将领。再一次错误,郭子仪险些丧命,多亏李白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官职保了他一命。在他年近花甲之时,他接受皇帝的任务——平叛。五十八岁的郭子仪大器晚成,又凭借他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为七朝皇帝最信任的将领,并且在他死后陵墓被加高三尺。郭子仪虽然年轻时并未受到重视,但不等于他没有才能,在花甲之际依旧抓住机会并一举成名。太平天国口中的“清妖”中最强大的对手是湘军统领曾国藩,也是在中年时才抓住机会。在与石达开之战失败,痛失爱将,不幸丧父,在这么多重打击下,他依旧坚持着。因此,他凭借自己的坚信,机会找上门来,终成大清的顶梁柱。
时机未到可能是没准备好。有时,人们愿意怨天尤人。其实,那是你没有做好准备的缘故。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旱年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不被人们认可,那是他的才学和修养不够。于是孔子广博诗书游学,集诸子百家于一家,形成儒家。儒家很快成为与其他学派分庭抗礼的傲人学派,这时的孔子才被人们逐渐认可。现代中国音乐界鬼才,说唱第一人周杰伦。他开始除钢琴之外没有可以拿出手的。他曾为张惠妹写过一首歌,却被无情的扣下,又被费玉清发现并未重用。他花画了一年时间创作了100首风格迥异的歌曲,最终火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见,他为自己做足功课,才引领了时代的风骚。
用心完善自己,才是天道。天道酬勤,完善自己就是天道。史圣司马迁,他凭借自己多年的走访,翻阅史料,最终写成了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尽管身体有了缺陷,但却完善自身的学识,兼百家之长,博观古今,成为一代名家;越王勾践,却因战败被无情俘虏。好在他发现自己的错误,痛定思痛,及时改正,取信于民,最终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而千古流芳……完善自己,因此,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哥白尼,才有小泽征尔,才有了马云。
当机会来敲门,我们若是无法留住他,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修身养性吧,以你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机会,挑选机会,创造辉煌。而不是怨声载道,放弃自我,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朋友,当机会来敲门……你准备好了吗?!
【修改与点评】
一是《当机会来敲门》,化用电影名假设命题,紧扣材料和文章中心,制造悬念,吸引眼球。
二是开篇结合材料引出论点,简要论述中心。正文部分从机会来临的三种情况,三个角度拟分论点立意,递进式结构,列举事例,阐述中心,得出结论。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三是结尾再现论点,紧扣中心照应开头,正反简述,强化论点,设问结束,预留悬念
3.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 %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 % 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 %的房间都是空闲的。环视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资源待在角落里被闲置着,浪费着?也许是时候,把身段放低一点儿,要求降低一点儿,让生活低配一点儿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许套作。
3、围绕“减”“简”“俭”“适度”几个字立意,例如:
“减”:①为生活减负②学会放弃
“简”:①享受简单的生活
“俭”:俭以养德
“适度”:①摆脱物质的过度束缚,追求人生的效度、效率
4.有一位国王,梦见自己的牙齿掉光了,于是召来一位智者解梦。
耿直的智者说:“陛下,这是不吉祥的梦!每掉一颗牙齿,就意味着您将失去一个亲人。”国王大怒:“你竟敢胡说八道,给我拖出去,重罚!”
国王又下令找来另一位智者,让其解梦。
这位智者听完后,一脸喜气地说:“高贵的陛下,您真有福气!这意味着您会比所有亲人都长寿。”国王听后大喜,奖赏第二位智者一百枚金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以用由果溯因法审题立意。第二位智者与第一位智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是第一位智者受到重罚,第二位智者得到重赏,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第一位智者耿直,从"失"的角度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招致了国王的愤怒;第二位智者巧妙,从"得"的角度讨得了国王的欢心。
任何时候坚持讲真话是应该的,但人们听了赤裸裸的真话,往往会觉得刺耳,所以说出真相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
从两位智者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讲真话要注意方式方法。
从国王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正确对待忠言与巧言
5.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判断。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直接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立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教育孩子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6.田
路是这样窄么?只是一脉田埂。拥攘而沉默的苜蓿,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跟你走,就会看你的背影。
在理解这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7.有一群孩童,在广场边开心地玩游戏,他们配合默契,笑声不断。这时一位大人经过,提出让他们分组比赛,赢了便给红包奖励。孩子们最初很高兴,他们兴致勃勃分组游戏。可是几局下来,有的得奖,有的没得奖,渐渐的,他们之前游戏的兴趣便没有了。一段时间后,顽童们心情郁闷,越玩越没劲,兴味索然地离去了,广场变得一片寂静。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和体悟?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8.2014年4月26日,陕西省汉中市一女子因债务问题被逼爬上高楼欲轻生,消防人员正在紧急营救。几名现场围观的学生却在一旁大喊:“跳啊,赶紧给哥跳啊!”“这个太好玩了,就是吊人胃口!”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某个生物专家到印第安人所在地进行科学考察,雇几个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向导走得很快,专家很高兴。但到了第四天,向导不走了,原地休息。专家很奇怪,也很着急。他问向导,这是怎么回事。向导说,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的,走三天,休息一天。专家问为什么,向导说,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追上我们疲惫的身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关键句:走三天,休息一天,是为了让灵魂追上疲惫的身体。
关键词:灵魂——心灵、思想、理智、意愿、道德良知(真善美)、民族精神文化等内在的精神追求。
疲惫的身体——外在的行为动作、物质方面(名利等)的追求。
主旨:停下来休息,让心灵、思想、道德等得到完善,赶上身体前进的步伐,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立意一:追求路上要不时停下来思考、反省,才能不致于迷失自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立意二:让心灵与身体同行,莫让灵魂滞后。
10.一位退休老教师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你现在名声显赫,请仔细看完这本作文本后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看了作文本十分肯定地说:“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你怎么认不出你过去当小学生时写的作文本中呢?”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时需从两个方向出发,一是寻找材料的对比点,即从前的巴尔扎克通过对作业本而做出的“学习不用功”、“今后绝无成就”的评价和成名后的自己“声名显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二是由果溯因去看,是什么让巴尔扎克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他过于草率、武断,仅仅凭借一本作文本上的书写就“十分肯定”地做出了评判;二是他缺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只是简单地看到事物的表面就轻率做出评判。当然,就材料的角度而言,我们也还可以从“老教师”、“孩子”等的角度出发进行立意。但就材料的整体而言,材料应该是围绕“发展”、“前途(未来)”、“孩子”这几个关键词展开审题立意。
【关于材料的范围、内容及含意】
1.关于材料的范围
材料中,巴尔扎克之所以出现判断与失误,主要来自于未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仅仅以一个孩子的作文本“书写潦草”、“文句不通”的表象就评价其“学习很不用功”,“绝无成就”,否定了这个孩子的“前途”。结果却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功成名就后的自己。因此,“发展”、“孩子”与“前途”当属本次材料作文的关键词,“如何看待人的成长”应视为本次材料作文写作的范围。
2.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本次材料作文围绕巴尔扎克对孩子的作文本得出的错误评价出发,谈及“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应视为符合材料的内容,由此亦可衍伸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或“不要以现在的不足来否定一个人的未来的发”等均应视为符合材料内容的含意。
【关于材料的角度和立意】
(一)符合题意的立意:
1.从巴尔扎克的角度:
【发展系列】
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② 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因为现阶段的不足就否定其未来的发展;
③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去与现在(未来)系列】
○1人在成功以后,不能忘记了当初的起点;2过去(或现在)的水平并不决定着以后的水平。
○3每个人都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要轻易否定未来
○5历史不应被遗忘/不能忘记过去
【成败系列】
○1个人的成败不是由一时的表现决定的。 2成功的终点不一定源于好的起点;
○3有不足缺陷的人同样可以成才,不可因此妄下定论;
【态度系列】
○1看问题不能过于武断、草率;
○3不要轻易对一个人的未来妄下结论
2.从“孩子”的角度:
○1每个人都有发展的空间,不应该因为一时的不足而否定自己的未来;
2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基础,而轻视忽略了孩子未来的改变;3要用发展、客观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中的不足。
4扭转陈旧的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5孩子的成长(前途)存在变数,不能轻易否定。
○6教育不是个阶段性的过程,而是个终生的事业。7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不优秀的孩子;
○8平凡的孩子也有成功的明天
○10有时不良的表现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