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2016-03-01 21:28:43)分类: 教学设计(原创) |
《登高》教学设计
2016/03/01
教学课题 |
登高 |
授课人 |
周耀山 |
二次 备课 |
授课班级 |
高一6 |
课时 |
2课时 |
|
教学目标 |
⒈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 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
||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
【本课导入】 杜甫是律诗高手,刚刚学过的《秋兴八首》和《咏怀古迹》都是他的代表作,但最典型被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歌吗? 学生试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 2、你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吗? 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来检查。 |
|
||
Ⅱ 教学重点难点 |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仔细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2、诗人复杂的情感。 |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出 |
||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
三、合作探究分析文本(学生讨论分析)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③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②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③如何概括这两联呢?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 罗大经《鹤林玉露》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间含八意。 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②如何朗读? 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 (4)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②苦,是什么意思? 【明确】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③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
板书:
|
||
Ⅳ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
四、教师重点难点点拨 1、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登高》颈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鉴赏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结合诗句和作者身世,谈谈你的感受? 其实你细细体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含义就可以知道。“八意”,即八可悲:首先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2、本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
板书: 红色为板书内容 |
||
Ⅴ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
五、教学小结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反馈: 1、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2、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
|
||
教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