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2016-02-26 10:58:39)
分类: 教学设计(原创)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2016/02/26

 

教学课题

《杜甫诗三首》之

《秋兴八首》

授课人

周耀山

二次

备课

授课班级

高一6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赏析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本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吧。

一、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集体朗读)

你读懂了这首诗吗?

引导学生抓住“故园心”三个字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2.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 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2.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一)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和纠正补充。
    1
、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
、如何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到处都在赶着制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3
、诗中出现的意象有什么内涵?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建。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总结: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总结: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承上展开,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氛: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总结:转而由景生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

4、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愁。作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四、教师重点难点点拨

艺术技巧

1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2、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板书: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五、教学小结练习反馈

家国之悲

羁旅之苦

思乡之愁

板书:

秋声秋色

秋景秋意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下面问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1)《江汉》这首诗中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分)

2)简要赏析“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两句的妙处。(5分)

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教学

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