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2016-02-24 08:30:24)分类: 教学设计(原创) |
《蜀道难》教学设计
2016/02/23
教学课题 |
蜀道难 |
授课人 |
周耀山 |
二次 备课 |
授课班级 |
高一6 |
课时 |
3课时 |
|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
||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
【本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歌。 先来学习盛唐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可以说是李白的成名诗。因为当时名气还不大的李白,把这首诗呈给贺知章,贺知章看完后兴奋地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因此名声大振,奠定了“谪仙人”的地位。杜甫也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那么这首诗是什么呢? 对,就是《蜀道难》。 一、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集体朗读) |
|
||
Ⅱ 教学重点难点 |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
||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
1、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
板书:
|
||
Ⅳ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
四、教师重点难点点拨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2.那么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即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小人嫉妒陷害。 但最多的人认为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3.本诗艺术特色有哪些?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6)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7)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8)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典型的浪漫主义手法。 4、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1)读出诗歌韵律。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赏析意象意境。学会从诗歌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3)把握情感主旨。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4)分析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鉴赏的关键是分析表现手法。 |
板书:
|
||
Ⅴ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
五、教学小结练习反馈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四(作业) |
|
||
教学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