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字里有大文章——古典诗歌鉴赏注释作用初探
(2016-01-07 20:42:32)分类: 精品课程(原创) |
小文字里有大文章
——古典诗歌鉴赏注释作用初探
周耀山
古典诗歌的语言有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的特点,更多的是精练性、含蓄性、跳跃性的特点,像陶渊明、王维那样明白如话的表达并不多见,因此鉴赏时总会借助一定的注释。多年来高考也考虑到这一点,常常在最难的地方给一个注释。充分利用这种注释,当然对诗歌鉴赏有很大的帮助。
一
我们首先还是要弄清楚注释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有这样五种类型:即注标题,注背景,注作者,注字词,注诗句。而这五种类型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在注释标题时就把背景、标题含义或者作者也注释了。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标题注释是“水龙吟,词牌名。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建康,今江苏南京。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准河。”(人教版语文必修2)这个注释就包含了对标题类型、含义和写作背景的说明。
对作者的注释内容一般包括作者的生卒年、字号、出生地、地位和风格等。对字词、诗句的注释一般除了注释词读音和意义外,常常还注明出处。
二
各种注释的作用一般有这样五个方面。
一是明体裁。标题注中通常有诸如“选自《诗经》”“选自《古诗十九首》”“乐府旧题”“词牌名”之类的注释,那是为了说明该诗的体裁。因为体裁不同,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甚至主题思想都各有特点。如知道是《诗经》,就应该了解“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
二是明意思。有些字词、诗句的含义晦涩难懂,或者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时通常就会有注释。它的作用就是给读者疏通文字障碍,让读者能尽快明白意思。如韩偓的《残春旅舍》(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I卷)中注“朝簪”为“朝廷官员的冠饰”。如不注释,很容易误解为“早上的簪子”。那样的话就可能“误入歧途”了。
三是明意图。有些注释,看起来不引人注目,但透露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须明察。如杜甫的《登高》(人教版语文必修3)标题注为“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看起来只是注明写作时间,其实还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意图,那就是晚年的杜甫在寒秋的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自然感慨万端,这样就不难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四是明情感。读懂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读懂情感的关键在能迅速抓住“点情词”(点明情感的词语),但有些点情词本身并不好理解,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有盲区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戚戚”的意思并非都能理解,如读了注释“悲愁、哀伤的样子”(人教版语文必修4),我们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的情感基调。
五是明手法。有些词句的注释直接告诉读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离骚》(人教版语文必修2)中对“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的注释为“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这里就指明了诗文用了比喻的手法。也有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但是也算是告诉了,如果你善于思考。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注释是:“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即身体还强壮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个注释后半部分是指出诗句的来源,稍加分析就能概括出“用典”这种手法。
三
具体鉴赏时,我们首先要高度重视注释,坚信小字里有大文章。其次要认真阅读注释,要尽快明确注释的作用,以便有所取舍。第三要力争从注释中有所发现,特别是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有帮助的要仔细揣摩,有时还要关注诗词的地位和风格。
比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②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③。
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
②汉家:“汉家”的“汉”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是以汉代唐,避免直指。
③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我们首先要研究注释①“黄龙戍”是指“唐时东北要塞”,而“要塞”是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边城的要害处。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意思的注释,因为它与“频年不解兵”这一句共同为全诗创设了一个社会背景,即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这样这样就明白了这不只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因为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注释③也有类似的作用,诗中主人公或者作者都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当然这比一味地消极反战相比,思想内容更积极一些。至于注释②,我们要认真琢磨一下,为什么这里要“以汉代唐”,因为“避免直指”。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这样就更易明白这种婉曲的手法透露出诗人的写作意图不只是抒发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愁了。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