垷坦村位于兰溪市西北的女埠街道,东侧是华东第一枇杷基地穆坞村,南接下潘村、虹霓山村,西南是浙江省著名风景旅游区白露山,北接郎山村通往建德市。垷坦村全村人口1662人,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明代初村落格局基本确定,现发展以周氏为主的聚居村落,充满传奇色彩。
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与垷坦村有关的三位著名历史人物:一位是舒元舆,他就出生在这里,唐文宗时官至丞相,是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第二位是曾当过大理寺卿、金华知府的周三畏,他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冤狱有关。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忠肝义胆的典范。第三位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垷坦村周氏第五代祖先,《爱莲说》就出自他的笔下。
此外,唐末宋初,孙氏自雒阳迁入垷坦,已经传至32代,相传为孙策、孙权之后裔。垷坦村便成为孙氏后人集聚地,为村中第二大姓。
垷坦村位于白露山下,村落四面群山怀抱,四面高,中间低,犹如一方砚台,垷坦村名即源于此,后人在村落东侧山上建设仁寿塔,如一支毛笔矗立在砚台之上。另外群山怀抱的地形,有利于形成安全格局,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文人骚客理想的隐居地。整个村落坐西朝东,一水贯穿村落流入兰江。贯穿村落的小溪,与另一条发源于郎山的小溪在村口紫亭桥汇合,古人称之为“山有八峰秀美,水有九曲值流停”。
垷坦村落沿着贯穿村中的小溪依水而建,在水的两侧为村中主要道路,形成村落的主要轴线。以主要轴线为骨架,左右两侧连接着许多古巷,整个村落道路形成鱼骨状布局。
四面环山的垷坦村,村周八座萧山,山峦起伏,青翠欲滴,雨水汇集村中小溪,呈“山列八卦,水曲九宫”之象,村庄俨如一方“八卦砚台”。原名坦达,故清代嘉庆年间(1796),村中一进士将村名改称垷坦。“垷”是砚的通假字,“坦”是坦然,心理安定之意。其寓意内涵即人要安定读书,宁静致远,承继祖辈,胸怀大志。村落以老鹰岩为祖山,在壮山为少祖山,以殿后尖为案山,以后青山尖为乾峰,小尖为坤峰,二公类为艮峰,石郭山为巽峰,坦源溪九曲回环,形势佳美,可谓是风光秀丽。该村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四面环山,随势坐落,四高东低,小桥流水,古樟参天。村口周氏家庙气势雄伟,视野平旷,进村山垅口矗立明代万历间“仁寿塔”、兰源殿。垷坦村建村已有1224年的历史,系千古风流之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建筑遗产颇多,有北宋古井,明代的“仁寿塔”,进士牌坊,周三畏隐居的“忠隐庵”,周三畏陵墓,清康熙年间的兰源殿,省级文保单位的孙氏堂楼,众多的“十厅二祠堂”、七十二间花厅。尤其拥有颇多的古代石拱桥,如永庆桥、跌马桥、兰源桥、庆宁桥、永丰桥、永年桥、紫亭桥、兴柱桥及斧头桥等石板桥十多座均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世事沧桑。村庄布局,随势坐落,以水定面,南启北合,堪舆文化凸显。村中小溪自北而南,蜿蜒潺潺,古民居沿小溪鳞次栉比,与古石桥、古樟、兰彩亭、听琴亭构成一幅清丽、恬静、高雅的山水画;美妙动人的历史掌故又为村庄平添了美奂绝伦的神奇。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沿着老樟树、古石桥,便是周氏家庙。有明代古塔、古堂楼、古宗祠、古牌坊、古桥梁、古磨坊、古榨油车、古水车、古水井、古民居。古村落面积3000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属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型古村落。古老的韵味在村口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勾勒了一幅“古树、古桥、古溪、古祠堂”传统村落画卷。
村中至今保存着60多幢重要的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所建,如周氏家庙、敬承堂、周氏大厅、进士门楼、孙氏堂楼。与典型的江南民居比较,虽同为粉墙黛瓦,垷坦村传统民居在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砖雕,内涵丰实,技艺精美。
走进村庄,古木参天,村中小溪自西向东涓涓流入甘溪河道至兰江,小溪把村庄布局二傍,中间小桥相连,诚然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感,村中有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山上有茶园、果园,相映成趣,枇杷、桃李满山遍野,山幽水静,清丽超逸,仿佛遁出浮尘,走进世外桃源。
名人舒元舆
据《舒氏宗谱》考证,舒元舆(791——835年),唐代文学家。字升远,兰溪纯孝乡(今女埠街道)垷坦村人。
舒元舆出身寒微,自幼警悟过人,从小在兰溪白露山麓私塾中刻苦读书。15岁通经儒,曾就读于武义书台山义塾。与唐元和八年(813),二十三岁参加进士试,一越龙门。先任户县(今陕西户县)尉,以干练知名,后被宰相斐度荐为兴元书记。他文辞豪健,一时推许。所作文采灿然,深得时人赞许。入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劾弹官吏,不避权贵。查处坊州刺使汪浰贪污一案,他力排阻碍,秉公执法。还赋诗一首,其中有:“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恢恢布疏网,罪者何由逃。”嫉恶如仇,跃然纸上。其疾世诗云:“奈何贪狼心,润屋沈脂膏;搜搏如猛虎,吞噬若狂獒;山秃逾高采,水穷益深捞;龟鱼既绝迹,鹿兔无遗毛”。愤恨之情,溢于行间。舒元舆工于诗,尤擅散文。特别是他的《牡丹赋》,以物言志,字字珠玑,更是驰誉京城,为世传诵。
舒元舆自负其才,锐意进取。大和五年(831),上疏自荐,反复8万言,出入古今,指陈得失,获文宗、李昂嘉许。宰相李宗谓其浮躁诞肆,不能垂用,改任著作郎,分司东郡(洛阳)。在东郡结识白居易,两人因病相知,过往甚密。及李训得宠,召为左司郎中。九年七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两部侍郎,同平章事。时宦官仇士良集团专权干政。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势力。以左金吾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往观看,而加诛杀。因所伏兵甲暴露,事败,为仇士良神策军生擒,被腰斩与柳下。史称“甘露之变”。弟元褒,元肱,元迥皆进士,除弟元褒早卒,余全被诛族。开成元年(836),收葬于京兆府后。大中八年(854)昭雪,敕建乘仙祠。大中九年(855),其从孙锡归复,还葬于白露山麓(现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
舒元舆以文学名于时,所著《牡丹赋》时称其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著有《养狸述》,刻画禽性,惟妙惟肖。《王筋篆》,又为《容斋随笔》批注为“有不可名言之妙。”著有《舒元舆集》、《梅花室记》收入《唐代散文选》;其诗入《全唐诗》6首。《旧唐书》卷一六九,《新唐书》卷一七九有传。可谓博学多才,正直廉洁,深受百姓抬爱,白露山南麓为其建有乘仙殿。
名人周三畏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周三畏对舒元舆的敬慕,也许是对此地的钟情。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大胜金兵,反蒙冤下狱。时秦桧柄柄国,令三畏审讯诬陷之。三畏不从出逃,隐居垷坦村。
据考,垷坦为兰溪周氏始源地,周三畏是垷坦第一代始祖,三畏为濂溪四代孙。濂溪字茂叔,名敦颐。因此,垷坦集聚周氏1300多人即是周三畏之后裔,也是周敦颐之后裔。周敦颐乃北宋理学家,其村存有《道国元公濂溪周志》三卷,说起周敦颐,为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爱莲说》,表达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情怀和廉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周三畏,字正仲,原籍汴梁(今开封),系北宋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第三代孙,时任南宋大理寺少卿。三畏不从秦桧,怫然回答:“枉法以害忠良,博好官而甘唾骂,吾忍为乎哉!”乘祖悬官冠不辞而别,遗书秦桧,书曰:“飞忠义可兴日月,精忠可以注鬼神,威命难为,而人言可畏,功名易弃,而清漏难欺,思之再三,志不可夺。”遂从临安金门而出,溯钱江上游,富春江直至女埠垷坦村隐居,躬耕陇亩。
绍兴十九年(1149)由右朝请大夫出知婺州,后避桧隐居兰溪白露山下。嘉定元年(1208)赐闾额曰:忠隐庵。祀乡贤。配袁氏,生三子,法、沨、氵通,世代绵延,遂为垷坦周氏始祖。
周三畏推官逃至兰溪垷坦之后,秦桧派兵到处搜查,他只得躲在白露山的白露庵里。这白露庵门口,有口大塘,塘里水藻、螺蛳甚多。家人常摸螺蛳作菜肴。一日,已剪掉屁股的螺蛳一大碗将要下锅时,忽闻秦桧派兵搜山,周三畏即命家人躲进神龛避险。家人忽觉案上尚有螺蛳一碗。周三畏心里清楚,如果这碗没屁股的螺蛳被追兵发现,就晓得庵里有人,那么,一家人姓名就难保了。周三畏急忙捧起那碗螺蛳,“哗啦”一声倒入门口塘里,回头躲了起来。秦桧兵差一无所得便走了,周三畏一家就这样保全了生命。今“忠隐庵”前的水塘中,仍有没屁股的螺蛳在繁殖,当地人称“平屁股螺蛳”,而其他地方都为尖屁股螺蛳。这是忠良不灭的象征。
周氏家庙
垷坦村的周氏家庙,初建于南宋嘉定二年,五开间三进两明堂。砖雕门楼,有梅兰竹菊,狮鹿鱼鸟,亭台楼阁,山水庙塔等浮雕图案。庙堂内正中悬挂匾额“濂溪旧地”。青石柱抬梁斗拱,牛腿人物花草雕刻精细。门楣上砖雕古朴精致,门梁顶是四狮抢绣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活物”,便是上下天井的两棵古树,一棵明代的罗汉松,一棵清代的桂花树,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郁郁葱葱。
孙氏堂楼
垷坦村古建筑中最大的亮点,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氏堂楼莫属。且看门面,灰塑、彩画、砖雕、石雕等工艺杂糅在一起,圆拱形的窗户、特色的尖顶和钟楼,乍一看以为是一栋西方建筑。原来,前厅梁架及门楼为民国初年改建。进门是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风格。前后三进两天井,第三进为明中期遗构,正厅大约是清中前期所建。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内有“余庆堂”匾额。
最令人惊叹的,是第三进,上下两层,拾级而上,精华部分浮出水面,这是典型的楼上厅民居建筑。与周氏家庙的粗犷不同,这里的梁架线条柔和优美,雕刻精美而华丽,抬梁式结构,梁两端都刻有半月状龙须纹,檩下浮雕有风穿牡丹或连环方胜花卉图案。
林马松
2017.5.18.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