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姜村西距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政府1000米,距兰溪市区25公里,永游公路从村前通过。以姜姓血缘关系聚居,在水亭伊山西面,故名西姜,西姜村历史悠久,始于元朝,是三国时蜀国名将姜维最大的后裔聚居地,其始祖还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姜子牙等,可谓渊源流长。主要文物古迹有:姜霖公故居、祠堂、存义堂、古井二眼、龙山殿、西霖寺、节孝牌坊、明清古建筑群37栋。2015年西姜村等185个村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试点村,2015年度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三国时蜀汉名将,军事统帅,官至大将军。根据《三国志·蜀书》等有关史料记载,姜维小时候跟随母亲居住,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有义,才智超人,心存汉室,长大后成为魏国的中郎将。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不久开始独掌军权,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等多次交手。之后,因为蜀国众多大臣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随后,司马昭步分五路讨伐蜀国,姜维据守在剑阁,阻挡住了魏将钟会率领的十万精兵。钟会向姜维劝降,姜维列阵不睬。不料,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蜀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姜维想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便假意投降,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但最终计划泄露,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围,剖腹分尸,享年62岁。
西姜村坐落于整个龙山之上,村中有两口井谓之“龙眼井”,象征龙的两只眼睛,之前的一口池塘谓之“龙口塘”,象征龙的一张口。整个村的造型活像一条龙,呈扇形布局。凤岗就是龙山上一个最高点,人们称作凤岗。其地就是龙头上。龙头高高翘起,恰似凤凰展翅。这龙凤相栖之地,就是最好的阳宅之地。据西姜村的村民表述:龙山为龙所居之地,凤岗乃凤凰栖住之岗,实为圣地。古人云:凤凰不登无宝之地。为了西姜子孙,众人在一位有道之人的指点下,在村南端堆石名威虎岩,西南小山岗为神猫岗,双双镇住神凤起飞;又在西面山坡上建造庙宇“龙山殿”,村外难免相聚龙山殿约500米处的经堂自然村,建造西林寺守卫。这样的营建格局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人居佳境。从此,西姜村兴旺发达。整个村庄坐东面西,依山而建,占地189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从低到高垂直高度为19米;全村建筑以山势最高处为基点,由点及面,向西辐射呈纸扇形状规划展开,依村中16条纵向小巷为扇骨;宗族公共建筑,各分支公房和民居住宅则错落有序,沿坡度阶梯排列构成扇面。村落格局的创意之奇,布局之妙,国内罕见。
村中的《凤岗姜氏宗谱》中记载了姜维第37代孙在元贞元年(1395年)到金华为教谕(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后定居西岗(西姜村),并繁衍成今永昌街道的姜坞底村、姜村村、毛沿口村,游埠镇的姜村,水亭畲族乡的姜皮村、横塘村等七个姜氏村落,以北斗七星状“呼拥”在全国诸葛亮最大后裔聚居地(诸葛八卦村)南缘。 对于姜维后裔居住的村落为何呈北斗七星状护着诸葛村,现在大多是猜测——因诸葛亮发现并重用了姜维,姜维还成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所以姜维后裔一直感念一代名相诸葛亮,将村落的布局设计成北斗七星状护着诸葛村。
西姜村这个依山而建的古村落,散落着许多古民居,元明清三代都有。布局非常讲究,全村建筑以山势最高处为基点,由点及面向西辐射呈纸扇状展开。村中16条纵向小巷为扇骨,宗族公共建筑、各分支公房和民宅则错落有序,呈阶梯状排列构成扇面。村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姜祠堂,曾被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誉为“全国最大、最有人文价值的民间家庙。”
目前,姜维后裔在兰溪主要分布在水亭乡和永昌街道,其中最大的聚居地是西姜村。该村近900人中,九成为姜姓。
根据现有资料的初步疏理,西姜村至少有四个全国之最。
1、西姜是全国最大的三国名将姜维后裔聚居地。
2、西姜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呈扇形规划布局的村落建筑。
3、西姜拥有全国等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间家庙。
4、西姜拥有全国记载世系最多、年代最久远的族谱。
西姜祠堂
西姜祠堂,又称孝思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西端,坐东朝西,背山面水,环境宜人,整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偏南10°左右,占地3067平方。建筑格式采用前进开间11间,后进采用明五暗十一的皇家规格, 规格之高全国罕见。庙中奉祀炎帝、神农、姜子牙、姜维等姜氏祖先,这在家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四进建筑组成:头门厅、二道门厅、中厅、寝堂和左右厢房、偏院等,中厅独立,其余互相围合,总体呈“回”字形平面。中国乡土建筑之父陈志华先生当年慕名前来考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用材之巨、工艺之精,是江南宗祠建筑中的佼佼者。2007年下半年由省文物局进行了第一期维修,主要针对中厅和寝堂的瓦件、椽条翻新,并配置了新的鸱鱼。
据《姜氏家谱》记载,系明万历年间姜元寿(1552——1589)建,目前为止,在江南还没有发现比西姜祠堂规模更大的祠堂。其中中厅是祠堂的主建筑,用材选料十分讲究大气,虽然几百年的历史在它身上不可避免的留下斑驳痕迹,但古旧中依然透露磅礴气势。
西姜祠堂的外门楼和仪门(头门厅)均已毁,仅存中厅,两庑亭堂(神寝)和左右厢房。现在看到的平屋和两厢是解放后建造的,门外立着三方文物保护的石碑。宽敝的前院里是一条青石铺砌的甬道,迎面是二道门厅殘破的门楼和屋檐,门楼原来应该是四柱五楼牌坊式,青石门框之上有“百世瞻依”石匾,门下地栿、旗杆礅雕刻简洁的图案,一对憨厚可爱的小石狮面面相觑,显得活灵活现。二道门厅面阔十一间,进深六檩,明间原有活动戏台,现巳毁,其余各间为楼上厅,穿斗式梁架,各穿制成扁作月梁在其上置缴背式横木,童柱作鹰嘴状,檐柱为抹角内凹石柱,檐檩下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出廊靠山墙处辟边门。二道门厅后是双层青石天井,巨大的抱鼓石散落路边,步三级台阶上天井,再步两级台阶入中厅。
中厅为主建筑,三开间带四周回廊,通面阔19.3米,通井深13.7米,用材硕大。前廊为卷棚。檐柱为方形石柱,抹角内幽页,其他为木柱,鼓形柱础,下垫覆盆。檐柱用倒挂龙斜撑。九脊单檐歇山顶,明次间无均系抬梁式。覆水椽,花脊鸱鱼,屋顶舒展,屋柱林立,明间屏门上方悬“孝思堂”白底墨字堂匾,四面凌空开敞,整个单体建筑“眉宇轩昂,相貌堂堂”,好比运筹帷幄中的军师,又似英姿飒爽的武将。厅内面阔五间,进深十四檩(露明部分),周围廊式,除了二十根檐柱为青石抹角柱、礩形柱础外均为梭形木柱、扁鼓形柱础。各间梁架均用抬梁式,梁栋健硕,空间高敞,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再接前后双步,各架间用猫儿梁连接,卷棚用粗短的双层月梁叠加,檐柱施倒挂龙撑拱、象鼻昂斗拱,前后内额明次间各用一斗六升斗拱各两攒,所有构件露原木,不施油彩,雕饰古朴,冬瓜梁两端刻龙须纹,柱头栌斗刻瓜棱形,雀替刻万字纹、菱花纹,丁头拱、骑栿拱刻凹凸线脚,异形上昂刻仰覆莲等。中厅建成四百余年来不染尘土,不结蛛网,木构件整洁如新。
中厅后有天井,寝堂在五级台阶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加上左右偏院各三间两厢,形成明五暗十一的格局,似有“越制”之嫌。寝堂用穿斗式梁架,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方砖斜铺墁地,除了象鼻昂、丁头拱、扶壁拱外几无雕饰,隔扇门尽毁。偏院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用材纤细,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次间穿斗结构。两厢面阔七间,进深六檩,前出廊,青石抹角内凹檐柱,檐檩下用一斗六升斗拱,无撑拱,内部穿斗式梁架,梁栿做法类似二道门厅。在厢房最西端还连接辅房各一间,尚存格子门扇和镂空雕花石栏。
据《姜氏宗谱》有关记载:西姜祠堂于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由姜元寿主持建造,是我市现存规模最大、时代较早的古建筑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浙西遭遇强台风袭击,西姜村很多建筑都被大风吹倒,祠堂二道门厅的中央几间和寝堂的后墙等都末能幸免,而主体建筑“孝思堂”却安然无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让人更称奇的是,经历四百多年风雨的西姜祠堂,梁架上既没有鸟雀营巢,也找不到一根蛛丝,甚至连灰尘都很少,虽然有些地方受到了损坏,但整体上整洁如新,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1985年6月份公布为市保单位。
2005年3月
16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姜存义堂
存义堂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373),占地515平方米,由著名理学家宋濂题匾,前后三进,青砖门楼,厅堂柱高5—6米,粗细须成人双手合围,开井四周饰有雕刻精美牛腿,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为众人所叹服。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旗杆石、进士石,原为三进两明堂,现为二进一明堂,2008年投资35万进行重修。
西林寺
西林寺山门朝北。进山门,西林竹院中间是五神庙,院内翠竹伴随神庙前的烟香烛光显现一幅清静圣地的美景。
三进正殿坐东朝西,步入头殿正门,布袋佛跌坐台基的中间,满脸笑容,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其背后是韦陀佛。过了头殿是一处宽敞的天井,内栽有桂花树,每逢花期,花香四溢。
再进二进,是“大雄宝殿”,观音菩萨端坐中央,两旁壁厢是十八罗汉神像。殿内高僧诵经念佛,香客络绎不绝。
从五神庙到文武堂由西向东一层高一层,层层深入,总长度达60米左右……。为了常年日用开支,族长专拨45亩良田给西林寺拥有,其收入充寺庙天支之用。
西林寺住持高僧先后有荫雪师、静能师、秀堂师、荣华师、悟能师等。1950年,悟能师入杭州灵隐寺。寺址现名经堂自然村。
龙眼井
村中有两口古井,位于西姜村西,一是位于西姜62号门牌姜锦泉家门前,另一口位于西姜91号门牌姜顺生家门前。两口井相距30米,如一双眼睛,古又名“龙眼井”,象征龙的两只眼睛,须加爱护,相传明代就有,太平天国时被闭,民国初年重挖,现仍饮用,彰显了西姜村村民悠久的生活气息。
明清古民居颇多。西姜村共有姜姓人口1030人(在外的也计算在内),全村分十四个分支,分别为:仁、慈、和、惠、恭、壮、敏、孝、友、贤、良、俭、让、宽,每个分支现存有单幢或多幢连体式明清时期古民居110幢,明朝俭朴,高大,实用;清代结构紧凑,雕工精细;青砖灰瓦马头墙,原汁原味,古风依然。
西姜现保存有1941年重修的13卷本《凤岗姜氏宗谱》,姜陂保存有1935年重修的14卷本《凤岗姜氏宗谱》。《宗谱》以周初佐武王灭纣、官至太师的姜子牙为始祖,至今已有3100多年、120余世,其世系历历分明,比山东曲阜《孔氏宗谱》和河南邓县《邓氏宗谱》的时间提早了600多年,世代也多出许多。《姜氏宗谱》的发现,对于谱牒学和氏族源流、迁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1992年浙江兰溪文物工作者根据考古发现,浙江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是全国最大的姜维后裔聚居地。西姜村以及附近的姜陂村,共有村民400多户,姜姓村民1200多人。据《姜氏宗谱》记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姜维三十七世孙姜霖到兰溪任县学教谕,后来居住在西岗,西岗后改名为西姜,至今已经有700多年。
历史沿革为,宋元时期,西姜村属太平乡,清属太平乡仙洞里26都,宣统间设游埠自治区,民国十七年改为游埠区。民国二十三年设乡镇联合办事。1949年改为水亭乡,1958年改为水亭公社,西姜村为西姜大队。1983年复改为水亭乡,西姜村从属于水亭乡。1992年5月水亭乡与圣山畲族乡合并称水亭乡;1992年9月,更名为水亭畲族乡。西姜村从属水亭畲族乡。
建筑布局合理,格局独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枕山临水,风水建村。“卧后龙以安稳,驻镜水以环形”,西姜村东枕凤岗山,西临环村溪流,周边阡陌沃野,村四周有南塘、山塘、上新塘、新塘、塘下塘、月池、市塘(共七口塘),此谓“北斗七星”之风水宝地。村落外围形成环抱式水系,风水学称谓“玉带缠腰”为最佳胜景,易聚内气,给居住者带来财气、运气,其居住者非贵则富,多事业成功,财运亨通。西姜村有美丽“西姜八景”,大多与山水分不开。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如此枕山抱水之境,实为西姜族人创造了一种清静、幽雅、得天独厚的生态型宜住人居环境。
其二、格局典型、布局独特。村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低点 米,从低到高垂直高度为19米,;全村建筑以最高处凤岗(海拔67。60米)为基点,由点及面,向西幅射呈纸扇状规划布局,依村中国16条纵向小巷为扇骨与无数横向小弄相交,主辅分明,并相连于阡陌纵横的村外通道,构成一幅完整庞大的村落路网,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其三、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该村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村落中宗族公共建筑,各分支公房和民居住房宅则错落有序,沿坡度阶梯排列,构筑成一幅步步向上的美丽扇面。同于山势使然,其住房大多是座东朝西;街巷利用高差设置台阶,构成步行系统;村落结合道路设置排水边沟,利用高差形成重力流排水,非常科学合理。建筑、绿化依山就势,与周边环境浑为一体。
其四、建筑古朴,街貌完整。该村保存完好明清建筑有110幢。各种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华美,结构丰富且型号制多,质量高,特别是“西姜祠堂”和“存义堂”两大建筑,在村落中一左一右,南北呼应,各领风骚。
据《龙山姜氏宗谱》记载,西姜的先祖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的神农氏,神农氏的后人繁衍于姜水,以姜为姓。到42代,出了个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夺取商纣王天下,建立了周朝,被封于齐国。又过了42代,出了文武兼备的三国英雄姜维。姜维(202年一264年)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诸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时凉州州治在冀县,故有是说),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祎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姜维第37代孙姜霖于元朝元贞元年到兰溪当教谕,后定居西岗(今西姜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兰溪,不仅居住着诸葛亮的后裔,而且居住着5200多名姜维后裔,后繁衍成七个姜氏村落(水亭乡的姜皮村、横塘村、西姜村;游埠镇的姜家村;永昌街道的姜村、毛沿口村、姜坞底村)以北斗七星状“庇护”在诸葛亮最大的后裔聚居地(诸葛村)周围。其真实缘由巳无从查清,但诸葛丞相与姜维大将军相识、相知、相托之情,感恩、报恩之情,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美丽故事为众人所熟知。所以姜维后裔一直感念一代名相诸葛亮,将村庄的布局设计成北斗七星状护卫着诸葛村。当地的姜氏后人说,或许这就是缘分,他们竟然在千百年后还像祖先姜维一样,选择与诸葛亮为邻。
西姜村山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建风貌独特。村庄依山而建的山地建筑格局,石阶古巷彰显了西姜村独特的生态历史文化内涵。但由于岁月流逝,日久失修,自然灾害危害,人为破坏,现代建筑插花,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原有的风貌肌理,因此,需要迫切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西姜古村的可持续发展。
附 《西姜八景》诗:
龙山夕照
远树平芜到晚来,
高低闪烁金银台。
满天云汉文章彩,
尽向西山半面开。
凤岗晴烟
气吐龙蛇走海隅,
忽排楼阁映丹朱。
随风捲入白云去,
浓淡参差水墨图。
西林竹院
瑯玕烟雨锁黄昏,
画阁玲珑静掩门。
采药高人归月夜,
卧横石磴枕云根。
里宅松堤
古木翻空白浪生,
阴阴万壑动雷声。
只因十里连云碧,
疑是长天漏不晴。
藻塘春柳
春光宜浅亦宜深,
次第梳妆到柳阴。
眉黛眼青风袅娜,
塘开奁镜照芳心。
月池晚荷
采荷深入水云乡,
一阵幽芳一阵凉。
浑似广寒宫里坐,
银河泻影桂飘香。
桃源云岛
夹岸桃花带雨飞,
白云深处鸟空啼。
前津不许渔郎问,
好把烟霞古洞迷。
花园雨台
近传芳讯报园丁,
薇屿兰台几度经。
满袖香痕红杏雨,
却来花下袭金铃。
印川章聚明咏草
本稿整理者 林马松
2017.4.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