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2023第9期:当你走进不擅长的领域
(2023-09-14 08:58:25)
标签:
领域做人处世流念珠行动 |
分类: 原创·喜讯 |
当你走进不擅长的领域
作者:流念珠
《做人与处世》2023第9期
由战国哲学家韩非所撰写的《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一个“鲁人徙越”的有趣故事: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编织麻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做帽子,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有人对他们说:“如果去越国,那你一定会变得更穷。”鲁国人问:“这是为何?”那人回答道:“草鞋是用来穿的,越国人却是赤脚走路;帽子是用来戴的,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手艺虽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吗?”鲁国人不理睬旁人所说,带着妻子来到了越国。结果,在那儿住了三个月之后,他们就忧郁悲伤而返。这之后,便有了“鲁人徙越”这个成语。
到了西汉时期,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说山训》中也记录这则小故事,并加以评论:这是因为他们的特长不能在那个地区得以发挥,所以导致生活窘迫,这就好比在山上种荷花,在井里保存火种一样。拿着钓鱼工具上山,扛着斧头入水潭,却要想得到鱼或柴,这是件困难的事;同样,驾着大车到越国,乘着筏到塞北,要想不走上绝路是不可能的。
试想一下:明明有人劝告鲁人说越国人喜欢赤脚走路、不爱戴帽子,为什么他们还是执迷不悟非要去一趟,最后遭罪而返呢?这是因为他们走进不擅长领域时产生了盲目的自信。1999年,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廷·克鲁格做了4个有趣的实验,在其中的一项实验中,他们让84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回答了20道语法题,然后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语法水平。结果发现,真实成绩最差的10%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应该可以排进30名。也就是说,越是无能的人,反而越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他的三项实验里,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邓宁·克鲁效应”或“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的形成原理并不复杂,在某个领域能力差的人,往往缺少对这个领域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沉浸在了虚幻的优越感中,徙越不成的鲁人便是如此。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只凭主观臆断,非要去无用武之地的越地谋生,注定了结果要失败。偏偏吃足苦头碰了钉子之后他又着急忙慌带着妻子回乡。若是鲁人具备开拓精神,在越国通过“认知—尝试—推广”的循序渐进方式去引导顾客对鞋子和帽子的消费,那样或许就能开创出一个市场来发挥他的特长,继而大展宏图。
假如“鲁人徙越”不急归,在越地摸索一番,也不至于会“忧郁悲伤而返”。可见,当你走进不擅长的领域时,一定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再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