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谊报》2023年5月16日:古代食粥的情趣

(2023-09-14 07:30:06)
标签:

联谊报

古代

张珠容

粥文化

分类: 原创·喜讯
古代食粥的情趣
作者:张珠容
《联谊报》2023年5月16日
  粥,也称糜,是一种由稻米、小米或玉米豆类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在古代,粥的制作成本很低,不多的米,加上几碗水就能做成,虽不能满足口舌之欲,但可以暂填饥饿的肠胃,聊以度日,因此食粥多是贫困生活的象征。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向朋友借米时道出“举家食粥,来已数月”的处境,北宋才子秦观在京城任秘书省正字时家境清寒,留有“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的诗句,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过的也是“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其实,古人食粥的原因多种多样,穷人食粥,富人食粥,文人食粥,帝王将相也食粥。关于食粥,古代文人食出了很多情趣与故事来。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里记叙了一个“蒸饭成粥”的趣味故事:有客人在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做饭。烧火之时,兄弟二人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便停下来偷听,以致于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到了饭点,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就做成粥了。”太丘继续问:“你们可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他们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将太丘和客人说的话毫无遗漏地复述出来。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吃饭呢?”后人有评价陈太丘的言外之意是赞美元方、季方的好学,也有说陈太丘其实是在指责元方、季方偷听他人谈话的不好行为。不管陈太丘是褒还是贬,他肯定都觉得孩子的品行要比蒸饭成粥这样的错处来得重要,所以,故事以“喝粥就行,何必吃饭”作为结局甚是巧妙,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
  唐代刘餗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里有一篇名为《李绩煮粥》,写的是唐英公李绩虽身为仆射,但只要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烧火煮粥。有一回,李绩在外面蹲着用炉子烧火煮粥,结果一阵风吹来,把李绩漂亮的长胡须烧着了。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绩回答:“这些事难道真的没有人去做吗?只不过姐姐现在年纪已大,我也老了,要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你瞧,李绩的官位那么高,年纪那么大,却依然要为姐姐煮粥,哪怕胡子被烧也毫不介意,他对于亲情的珍惜怎能不令人动容?
  清朝长洲人沈复在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中,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当时,沈复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一直梦想着过上相敬如宾、男耕女织、归隐田园的生活。不幸的是,陈芸不到40岁就染病而亡。妻子离世之后,孤清冷淡的沈复写下了这句后人皆知的好诗: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悠闲的时候和你一起看黄昏日落,吃饭的时候你笑着我问粥是不是温热的,这句诗勾勒出一幅携手相伴、平凡真实且温暖的夫妻生活图,因此打动了许多人。近年来,人们在“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基础上延伸写出了“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多用其形容没有亲朋陪伴、过着“空巢”生活的孤独状态。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一书中写道:“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尹文端公曰:‘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意思是:只看得见水看不见米的,不算是粥;只看得见米看不见水的,也不算是粥。水和米必须融为一体,吃起来又柔又腻,才算是真正的粥。尹文端公曾说:“宁可人等着粥出锅,也不要粥出锅后放着等人吃。”这句话算是真理,因为粥放久了,味就会变,汤也会收干。随后,袁枚还讲述了自己喝粥生病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回,他去别人家做客,觉得各色菜肴都还算可口,只是当作主食的粥煮得不好,就勉强下咽,没想到回家就生了场大病。病愈之后袁枚与人开玩笑:这是守护我五脏的神仙们落了难了,所以身体才禁受不住。一碗普普通通的粥,经过袁枚的细腻描绘之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淌入滚滚历史长流,成为今人窥看古代饮食文化的一管,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