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爱》2023年2期:谁动了李白的诗

(2023-02-14 11:24:44)
标签:

博爱

李白

流念珠

望明月

望山月

分类: 原创·喜讯
谁动了李白的诗
作者:流念珠
《博爱》2023年2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歌。可你知道吗?李白当初创作时的版本与如今广为流传的版本有些差异,全诗如下: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看月光”为何会变成“明月光”?“望山月”又为何变成“望明月”?到底是谁,动了李白的诗呢?
  追溯到盛唐时代你会发现,李白的《静夜思》并不知名。当时,专门精选诗人最优秀诗歌的《河岳英灵集》里有李白的其他诗,却没有《静夜思》;在晚唐韦庄编的《又玄集》和五代后蜀韦縠编著的诗选集《才调集》里,也看不到《静夜思》的身影。直到宋代人编出《乐府诗集》和《万首唐人绝句》这两部书之后,《静夜思》才被收进去,却是初始版本,一三两句写的是“床前看月光”和“抬头望山月”。到了元代,在萧世赟编的《李太白诗》里,这两句依旧没被改动。有个读者倒是做了一个小小批注,提出自己的看法:当作明月光,若上说看,下又说望,则复矣。他的意思是,“看月光”可以改成“明月光”,不然上文说到“看”,下文又说“望”,就重复了。
  到了明代,终于有人对《静夜思》“动刀”了。明代的曹学佺编了一本《石仓历代诗选》。在这本书中,他把第一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随后,李攀龙编了一本《古今诗删》,他又把第三句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可这两句诗真是曹学佺和李攀龙改的吗?也不一定,因为他们毕竟是编者,很有可能是听取了其他人的意见后做出修改。再之后,有一个人假借宋代谢枋得之名编了一部普及读物《千家诗》,就把之前改动的两处都吸收进来。而到了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在编《唐诗三百首》时又借鉴了《千家诗》,保留那两处修改。此后,这个版本广为流传,沿用至今。
  打开《李太白全集》你会发现,明代文学家胡震亨给这首诗写了一条小批注,说这是“思妇之词·太白自制名”。他的意思是,李白最开始写的那个版本是一首闺怨诗。什么是闺怨诗?古时候,因为有征戍徭役,很多夫妻被迫分居两地——男子戍守边疆,女子就在家中思念丈夫。此时,《静夜思》承担着社会表述功能,体现出的是这个意境:一个女子半夜睡不着,她看到月光洒落在床前,于是抬头望向遥远的山脉,思念正在戍守边疆的丈夫。经过明代人的修改以后,这首诗表达出的思念之情更加悠远,适用群体也更加宽泛了,也就渐渐演变成中国人血脉里的乡愁。
  由此可见,谁动了李白的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为什么要改动它,以及在不同的时代,“看月光”和“明月光”,“望山月”和“望明月”,分别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我们现在读到的每一首古诗都是穿越历史时空而来,都承载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情感。我们只要懂得它们弥足珍贵,也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