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星(高年级版)》2022第12期:古代酒器里的神奇“黑科技”
(2023-02-09 13:40:09)
标签:
小星星黑科技古代酒器流念珠器皿 |
分类: 原创·喜讯 |
古代酒器里的神奇“黑科技”
作者:流念珠
《小星星(高年级版)》2022第12期
在古代,古人用来盛酒的器皿种类繁多。其中有一些酒器,蕴含着满满的“黑科技”。
一满就漏的公道杯
明朝时期,聪明的工匠们设计出了一种巧妙的酒杯——公道杯。公道杯又叫漏水杯、平心杯,分杯体和杯座两部分,杯座的中心直立着一个龙首,龙首的底部有一漏孔。当我们用这种公道杯喝酒的时候,如果酒倒得不满,那么它跟普通的杯子没有什么区别,正常端起就能喝。但是,如果在倒酒时不公道,贪酒者给自己倒太满的话,酒就会从杯子底部全部漏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杯子利用的是虹吸原理。在杯子中间的龙头里,有一根U型的导管连通着杯子的底部。当我们往杯子里倒酒时,如果倒得不多,酒没有淹没U型管的顶部,杯子就能正常装酒;如果我们倒得太满,酒的液面超过了U型管,杯子里的酒就会经过导管流向杯底的小洞。并且,由于虹吸效应,杯子里的酒会漏得一滴不剩。
说起来,公道杯与古代另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欹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蕴含着“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欹器在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相传,自带“黑科技”的公道杯令朱元璋爱不释手,他常常借这只酒杯来警醒那些曾经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天下虽然太平了,但切勿骄傲自大,做人还得要低调,否则荣华富贵便如同公道杯中倒得太满的酒,到最后可能一点都不会剩下。
怎么喝也喝不空的鹦鹉螺杯
1965年,考古学家在南京人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中出土了一件诡异的酒杯——鹦鹉螺杯。这个杯子主体是用南海极其珍贵的鹦鹉螺壳制成,在螺口脆弱易碎部位镶了金铜边。因为鹦鹉螺底部不能磨平,为了维持杯子的平衡,杯尾的尖口弯向器口,所以整个杯子就像是一只将头插到翅膀里面酣睡的鹦鹉。
不止是外形奇特,鹦鹉螺杯的内部构造还蕴含着“黑科技”——拿着它喝酒,酒似乎会越喝越多,怎么倒也倒不完。这是什么原理呢?为了揭开这个不解之谜,专家将鹦鹉螺杯放到X光下一照,终于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个大贝壳内部居然自然地长着几十个互相隔开的空腔,而空腔与空腔之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孔洞相互连通。由于螺壳内隔层的特殊结构,倒酒时酒可以从小孔流入到每个隔层,可饮酒时不可能一饮而尽,你喝完一小口之后会渗出另外一些来,感觉酒一直源源不断的,所以容易产生一种永远喝不完的错觉。
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常常提到这种取之不尽的神秘酒杯。李白在他脍炙人口的诗作《襄阳歌》中描述道:“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骆宾王在《荡子从军赋》一诗中说:“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卢照邻则在《长安古意》一诗中写道:“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可见,鹦鹉螺杯在唐宋时期颇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翻来覆去也不漏酒的倒流壶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觉得很精致,就摆在家里。后经专家鉴定得知,这是一件宋代的耀州刻花瓷酒壶。奇怪的是,这个壶没有壶盖,壶的周身都没有注酒口,只有壶底一个梅花形的小孔用来注酒。更神奇的是,人们把壶灌满酒后,壶身不管怎么翻来覆去,里面的酒都不会从梅花形小孔漏出。而想要倒酒时,只需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
专家感到不解:壶的底部不是有只梅花小孔吗?为什么酒不会漏出来,这其中有何玄机?为了弄清壶中的设计秘密,专家也给这只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它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它是根据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得更严实,能有效阻止灰尘落入壶内,也就显得更卫生。
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一个完整的壶。倒流壶奇特的构造和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更隐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倒是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超越限度才好。
前一篇:《博爱》:比思念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