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为虫子写书
(2023-02-09 13:07:16)
标签:
虫子馈赠书籍知识窗流念珠 |
分类: 原创·喜讯 |
为虫子写书
作者:流念珠
《知识窗》2022年12期
在圈子里,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稀奇古怪是出了名的:他养的虫子“小黑”不见了,他就在校园里贴了个《寻虫启示》;他发现一只苍蝇撞窗户死了,就号召朋友给这只苍蝇写挽联,还立了“苍蝇之墓”;他常穿着一身轻薄的衣服,走着走着突然就“定住了”,后来大家知道,那一定是某只小虫子突然把他的魂给勾住了。这世上除了昆虫学家之外,管最多“虫事”的,非朱赢椿莫属了。
在朱赢椿的工作室随园书坊里,自然而然地生长了很多植物。他很少打理剪枝,就是为了能让虫子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与他为邻。朱赢椿曾经捡过一根被小虫子咬出一个大洞、从树上掉下来的枯枝,拿回去后挂在墙上做成了一个花插。好友们都问:“这花插手工精湛,手感特别好,摸起来一点棱角都没有,你是哪里买的?”朱赢椿笑了笑,说:“虫子送的。”
虫子送给他的“礼物”,数不胜数。蜾蠃完成传宗接代后就离开了它们的巢,朱赢椿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因为这种巢特别像陶罐;胡蜂的蜂窝就像足球一样挂在朱赢椿工作室的廊檐上,他每天进出一抬头就能看见。要说虫子赠给朱赢椿的最大“礼物”,应该是一个名叫“灵感”的东西。
朱赢椿很喜欢观察那些微不足道的小虫子。有一回,他看到苔藓居然开出白色的花,细细一看才知道,是很多被称为“雪虫”的榆四脉绵蚜虫趴在上面,造成了“苔藓开花”的假象。另一回,他在香椿树上看到了像在白云行走一般的虫子——白蛾蜡蝉的幼虫。它走起路来像是一个女孩穿着白色百褶裙在跳舞,非常漂亮、优雅,因此深深吸引了朱赢椿。当像小草团一样的草蛉幼虫把垃圾背在身上躲在草丛去猎杀其他虫子时,朱赢椿也会盯着看许久。他观虫时以看为主,以拍摄和记录为辅。不知不觉间,他积攒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照片和观察日记。很快,一本由现场照片、观察日记、创意手绘和虫子小课堂等内容组成的儿童读物《虫子间》诞生了。在书中,朱赢椿以简短质朴的笔调叙述着虫子们顺应自然的生活,言语间充满了温暖柔慈的关切、对生命的爱与尊重。
朱赢椿平时也种一些菜。有一天,他在菜叶子上看到了做着向上天祷告姿势的一个“人”。其实,那不过是菜叶被斑潜蝇幼虫隐在叶子里啃咬掉叶肉之后留下的痕迹。朱赢椿如获至宝,在他看来,这些咬痕可都是虫子的“书法”。因此,他每天早晨都会拿着盆到菜地里去寻找有白色痕迹的叶子,洗完以后将它们扫描、分类。经过数年的整理与分类,朱赢椿又创编出了一本有趣的书——《虫子书》。这本书里无一汉字,而是虫子们自己创作的神奇作品,有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蜡蝉的工笔、天牛的点皴、瓢虫的焦墨、蜗牛的写意、椿象的飞白、马蜂的狂草……朱赢椿这样幽默地讲述《虫子书》的创作过程:开半亩田,种五年菜,邀百种虫,集千形文,成一本书。
《虫子书》过后,朱赢椿又冒出了一个好想法:用虫迹写一手好字,借虫语作一首好诗。这一次,他再“邀”十二位诗虫,将它们的啃咬痕迹进行处理形成字符编成了一首首需要读者“自行解读”的诗,这便是《虫子诗》。正因为是“自行解读”,许多读者对于同一首诗的“翻译”都不尽相同。有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师生曾尝试翻译《虫子诗》中玉米象鼻虫的“字迹”,有的学生把形状翻译成汉字,有的学生跳过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趣味十足。有一个名叫刘晓彤的诗人这样破译一首诗:我是一只蜗牛,走路的时间很长,不知为什么叫蜗牛,就只能问人类。另一个名叫史航的人翻译了蚯蚓诗《梦游》:何日天作美,水边月留心。伴人不眠夜,芳草早安您。
每一天,朱赢椿都会花时间观察虫子,为虫子写书,为虫子拍照,请虫子画画写字,给虫子做展览,并出版许多以虫子为主角的书,如《蚁呓》《蜗牛慢吞吞》《虫子旁》《虫子本》《便形鸟》,等等。散文集《虫子旁》出版之后,书里的小文章经常出现在小学生语文阅读题里,这让朱赢椿很是困扰。阅读题里经常这么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在什么场景中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为什么当时的阳光是有颜色的?
朱赢椿说:“这些题我自己都做不来,因为我创作时的内心是纯粹的。我的创作,都是虫子的馈赠,那是造物的神奇,更是生命的偈语。”
前一篇:《辽宁青年》:从露天电影看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