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2013-11-26 17:55:55)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教育教学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学情分析:

    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小组研讨、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宽1厘米长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有0刻度及没有0刻度的直尺各一把、学习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故事引入

    课件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长度三拃,就让徒弟去做了,徒弟认认真真地也用自己的手量出三拃做好了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三拃呀,怎么会太小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2、交流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引出直尺。

二、观察直尺、揭示课题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厘米)

 

 

 

三、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

   组织讨论:

   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学生回答时其余学生在尺子上找这些线段。使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

四、估计物体长度并学习测量方法

 1、引导学生估测铅笔和纸条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

 2、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估测方法。

 3、教师提出质疑:怎样验证你估计的准不准呢?

 4、引导学生尝试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

 5、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教师梳理总结:

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6、教师出示断了的尺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7、练习测量线段的长度。

 8、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小结方法: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练习应用、全课小结

 1、小法官断案

判断测量正确还是错误

 2、练一练第3题: 

    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3、出示用断尺测量的线段:

说一说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

 4、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观看影片。

 

 

学生自己思考

可能会说:

师傅的拃长,徒弟的拃短,徒弟也量了三拃,衣服当然就做小了。

 

 

 

  

独立观察

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找的的1厘米。

 

 

 相互比划

小组比划

学生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学生进行估测

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验证方法,可能会说:用直尺测量。

学生动手尝试量一量

 

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交流:哪种测量方法更科学。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研讨

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独立进行测量

学生尝试画一画

 

 

 

 

学生判断对错

 

 

学生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畅谈收获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1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教师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动手测量,再交流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设计断尺测量,能够很好的激活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到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各种策略,活用知识,增长智慧。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