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2013-11-26 17:55:55)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教育教学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小组研讨、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宽1厘米长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有0刻度及没有0刻度的直尺各一把、学习卡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交流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引出直尺。 二、观察直尺、揭示课题
三、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四、估计物体长度并学习测量方法
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结方法: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练习应用、全课小结
判断测量正确还是错误
说一说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
|
学生观看影片。
学生自己思考 可能会说: 师傅的拃长,徒弟的拃短,徒弟也量了三拃,衣服当然就做小了。
独立观察 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找的的1厘米。
小组比划 学生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学生进行估测 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验证方法,可能会说:用直尺测量。 学生动手尝试量一量
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交流:哪种测量方法更科学。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研讨 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独立进行测量 学生尝试画一画
学生判断对错
学生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畅谈收获
|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1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教师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动手测量,再交流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设计断尺测量,能够很好的激活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到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各种策略,活用知识,增长智慧。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