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9-11-01 15:24:31)
分类: 论文集锦
浅析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实践认知活动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数学认知、思想能力和个人发展三部分组成。数学认知中,概念是基石;思想能力中,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为主干;个人发展中,主要发展学生的自学、合作和创新能力。

低段学生学习有以下特征: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行为表现为好奇、喜欢模仿、观察片面、有意注意时间短暂。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特征和学习特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对概念的多元表征

数学概念、规律和关系是数学认知的主体,而概念是形成知识体系的主干,是关系、规律和思想的基础。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段学生,如何才能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我采用多元表征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3+2=5,运用以下几种表征形式。

1.实际生活情境表征:小红做了3朵红花,又做了2朵蓝花,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操作模型表征:左手表示3朵花,右手表示2朵花,合在一起5朵花?            

3.图像表征:     

浅析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素养
     4.
口头语言表征:3+2也就是把3个和2个合并起来

5. 书面符号表征:3+2=5

元表征能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外显化和丰富化,引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虽然多元表征的形式不同,但都表述一个共同的事理。多元表征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方式。在不同的表征中,建立表象形成抽象,即促进新知的形成,同时也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会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显性的,数学思想隐藏在知识背后,是上位的,数学思想是数学素养的内涵,是数学本质的高度集中。数学思想是跨学科的,能为以后的生活奠定知识基础。小学数学低段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分类思想、符号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

如在认识《认识人民币》中,在认识面值的环节,我设计一个给妈妈整理钱包的活动(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学具)并提出三个问题:

1.妈妈钱包里的钱比较散乱,你想怎么整理?

2.你有几种整理方法?

3.谈一谈整理后的感受。

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会利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将同样面值的人民币整理在一起,也可以将同样质地的人民币整理在一起。对这个活动,学生兴趣十足,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悦纳,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分类带给人们的方便和整洁,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融于活动中,将知识、能力、思想、育人同步完成,数学素养也同步提升。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经历过程性的体验,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知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变抽象为具体,使冰冷的数学知识有了温度和质感。

如《倍》的认识一课,我设计以下操作活动。

1.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下面一行根据自己的意愿摆。

(问:下面图形包含几个上面图形,建立“倍”的概念。)

2.上面摆8个小三角形,下面摆几个三角形使它们有倍数关系?

3.学生自己动手画两行喜欢的图形,看看它们有无倍数关系,如果没有,需添加几个或减少几个存在倍数关系。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以上几个操作活动,使“倍”的概念建立更加清晰,思维层次不断提升,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动手中助学、乐学、易学、活学,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数学素养。

四、思维的发散与聚焦

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主流,它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寻找更多的设想和答案。表现在课堂教学应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在低段的学习中,学生数学素养需逐步培养,在教师的呵护下不断的向下扎根。这里的“根”便是数学思维,有好的数学思维作为基础,才能逐渐长成大树。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情境图为一个鸡妈妈带三个鸡宝宝,对应数字为(133,133,133),利用此图,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浅析如何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素养

1.下一组应该怎么排列?对应的数字是什么?

2.如果加一个位置,应该是什么鸡?对应数字是什么?

3.如果最前面的鸡妈妈跑到最后面去,排列规律变了没有?对应数字是什么?

4.如果又来了三只鸡宝宝,它们怎么分配还有排列规律?

5.在这些不同的规律中,你找到相同的规律了吗?

教师不断从情境素材中挖掘问题,前四个从一个基本问题变换几个稍复杂问题,并且设计开放性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张力和迁移。但是,数学思维的建设并不是一味的发散,在注重发散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思维的适度“聚焦”。最后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容易发现,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知和体会,思维聚焦于“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适度的“聚焦”才能把握知识本质,提升数学品质。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意味着教师有内涵的教学,好的教育不是迎合儿童当下的兴趣,应该是从适宜的高度引导学生,同时也必将带来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即由数学知识、方法和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转向课堂的学科素养与数学气质的转变。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 让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 “行为艺术”,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情感共鸣、撞击、才会出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