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师的烦恼

(2018-05-30 17:03:52)
分类: 工作记事

我是小学数学老师(烦恼篇)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做普通的事,普通的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一直普通了三十年。

    学数学难,当数学老师更难,做小学数学教师难上加难!

    崔永元说,数学是泪痕、是伤疤、是老寒腿、是类风湿……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毋庸置疑,但执行理念的人,会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多年的执教经验得出,不是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就像有些人因晕水学不会有游泳,有些人因晕血不能当医生一个道理。

    教师是人不是神,教育不是万能公式,因此,没有哪个教师敢承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逻辑—数理智和空间只能弱的学生,对于数和形的感知弱,但可能语言或音乐智能强,善于演讲或是唱歌。

    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评价学生标尺往往就是一张试卷,考核老师的比重在平均分,家长更把分数视为评价的圭臬。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聪明,孩子成绩不好,责任完全推到教师身上,使一些教师苦不堪言。

                           烦恼一:教不会

    根据二八定律,班级总有七八个教不会的学生,他们像牙痛一样,长期折磨着教师。他们思维僵化,形式笨拙,拿起数学书就愁眉紧锁,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做题忙得满头大汗,考试憋得抓耳挠腮,学数学抽筋拔骨般难受。他们上课犹如上刑,做题犹如坐牢,下课趁你不注意就溜之大吉,老师追作业像老太太追丢蛋的老母鸡般穷追不舍,追急了就抄,抄急了就乱,既折磨自己也折磨老师。

    老师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把这些“后进生”请到办公室,黑压压铺满办公桌,稍不注意他们就会挤眉弄眼搞点小动作,老师叮嘱的一大堆问题成了过耳秋风。算术题里,把李叔叔换成王大爷他们仍会两眼发直,头脑失忆。面对应用题他们能全军覆没,思维连简单的复制粘贴也难以运行,更何况变式了。

    放学后,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的家庭作业就写得随性而为,或空白,或飘逸,或浓墨重彩,或飞鸿点点。一道道错号,就像战场上的残刀断戈,他们却不卑不亢,得之泰然。叫来家长谈话,都是一样的口气:我们看不懂,辅导不了,老师麻烦你多费心了……潜台词就是孩子全靠你了,这还算诚实。有个别家长,习惯性在微信群反馈作业——某某资料已考,可那天老师压根就没留考资料,自己出卖自己,孩子不正是他们自己的影印吗?

    “后进生”有共同特点,就是赖,赖到考试都不想写字。应用题袖手旁观还能理解,可口算笔算原封不动真坑人。问为什么,神答:没时间!还有个别学生,考试时“不耻上问”,答案却搬错了家,面对这类学生,老师真是狠的牙疼。考卷上39和93对他们不疼不痒,像一对阴阳鱼,怎么看都一样,麻木并快乐着。

    老师们习惯称他们为“那几个”。那几个是老师的心病,是班级的短板,他们蜷缩于教室一角,你搭理或不搭理他,他依然在那里,不悲不喜。  

                         烦恼二:为考题所困

    承担毕业班的数学教师,肩负重任,毕业考试成绩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既测试学生同时也考量教师,所以,每年都在怎么出题,出什么题上绞尽脑汁。一旦考卷面世,会另老师们大跌眼镜,心里发问:是考老师还是考学生?

    面对五彩斑斓的试卷,老师们感觉所有的功夫付之东流,过程性的训练无法体现,为了得分,老师们不得不进行题海战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数学素养难以形成,最后拼的不是努力而是智力。这是不是违背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生毕业考试,应该多考察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而不是选拨优秀。难怪老师们会抱怨:以后班级的中下等生不要考数学了!考题难,学生的分数就会偏离以往的正常值,继而偏离家长们的标准线,家长失望,学生沮丧,教师惆怅,家长抱怨孩子的背后影射着老师没教好,老师的辛苦付出和成绩不成正比,他们怅惘着,忐忑着,内疚着……

                         烦恼三:区间里的惶恐

    在应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分数排队现象更是风起云涌。国家提倡的教育均衡发展,可能硬件设施均衡了,但师资、生源无法达到均衡。一些所谓的名校,出于地理位置和建校时间的优越,在当地占据主流地位,选拔好的生源,成绩必定出类拔萃。一些薄弱学校,不论是分数排队还是区间入围,永远都在后面垫底,是簇拥者,陪衬人。学生低人一等,教师更是底气不足。最后的区间是学校的禁区,进入禁区的学校,老师们有罪恶感。辛苦换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惶恐不安。

    最难过的是开质量分析大会,实质算批斗大会,老师在一道道条形统计图中低到尘埃里,尤其是成绩老末的学校,教师没尊严,领导没地位。上级领导还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拿老末说事,批评学校,训斥教师,老师们心里不服只能暗地嘀咕:你有本事你来教,站着说话不腰疼!

    教育以分数论英雄,难怪易中天说教育评价目标是“成王败寇”。排队总会有最后一名,在生源不均衡的条件下,把一切责任推到教师身上,教师承受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这话很诗意。换个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我是一朵终生成长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学校开放。既然如此,社会何必对教师求全责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话说迷信
后一篇:七件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