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古诗词中的科学
如果说,中国文学是群芳斗艳的百花园,那么,古诗词是艳冠群芳的牡丹;如果说中国文学是浩渺无垠的长江水,那么,古诗词是青藏高原的三江源。“不学诗,无以言”,诗,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标尺,是记录一个民族生存智慧的“起居录”。
中国古诗词有韵律美、回环美、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思美……美不胜收。它以浩淼辽远的意境,博大精深的理趣,诗意地揭示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说明诗”更是少之又少。但透过浩如烟海的抒情诗,仍可以见出先哲们对大自然的原初认识。虽然他们的自然科学意识仅停留在感官的潜意识里,还没有能力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但我们仍然惊叹于先祖们的智慧和才情。
试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物体运动的静与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对于太阳是运动的,是把太阳作参照物;“青山相对出”是运动的,是把小船作为参照物。“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郡邑浮前浦”是以汇流上的船做参照物;“波澜动远空”也是以汇流作为参照物,所以,天空随之摇动。平时我们的视觉判断都默认地面为参照物,所以产生了这种动与静的错觉。田园诗人王维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礴磅的水势,给读者一幅动态的景观。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月球绕地球运行之理。
光的直线传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月亮在水中成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体现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诸如此类的还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等。
植物生长规律: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说:到了深秋季节,天气变冷,叶子白天制造的淀粉由于输送作用的减弱,葡萄糖滞留在叶子里,浓度越来越高。葡萄糖的增多和秋天低温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青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物,本身没有颜色,当它遇到酸性物质时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时会变成蓝色。这样,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变成了红色,所以树叶就变成了鲜红色。
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场春雨后,肯定有少量的小草,汲取了充足的养分,破土而出,但因为它们分布广、数量少,导致密度较小,从远处看,确实有几分“草色”,但近处看,小草却“消失”了,这就是远近不同导致的视觉差异。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原尤其如此,纵然是夏天,也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气象气温规律:扬沙天气和沙尘暴不始于今日,也不无安全是今人破坏植被所致。有诗为证:“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说的是在扬沙天气里,军中的旗子都打不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一阵沙尘暴过后,大雪纷纷飘落。这应该是大漠的沙尘暴景象。李白有“洛城三月飞胡沙,洛阳城内人怨嗟”的句子,这句诗交待了三个有价值的信息:沙尘天气的时间,三月;沙尘的来源,胡地,当为今天的中亚;不仅西北边地刮沙尘暴,中原地区的洛阳也如此。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显示: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清明节的雨,对于农耕社会意味着一年的收成。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为何靠近水边那株花先开?因为水的比热容可能使水边的温度会比陆地高(这也是海边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所以靠近水边的花要开得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山区物候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古人已经意识到“愈高愈冷”这个现象,故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名句。
哲学思想观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事物的现象不等同于本质,只看现象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它的本质。“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诗句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说事物的偶然性——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青山遮不住”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独树众乃奇”是客观事物的差异性。“山外青山楼外楼”是认识的无止境。
此外,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与民间的“天上一昼夜,地上五百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古以前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地球上(人间的)的时间与另一空间(天上的)的时间未必是相同、相等的。元稹的《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崦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时忆人间”,说的是东汉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遇两位仙女,遂双双结成夫妻。不久因思家而返回人间,人间已经几百年过去了。这岂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雏形?
据李约瑟考证,“陇西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杜甫的“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中的“鱼龙”说的就是在甘肃陇西发现的鱼化石。
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