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2009-05-29 21:21:32)
标签:

考研

数学文化

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09年9月

开题地点:凤阳县实验小学

评议专家:孙如新主任(市教研室)、刘家珍主任(县教研室)等。

参与人员:与会专家、课题组全体成员。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3000字,可加页)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研究

研究内容:

1.构建生本的数学课堂文化。生本的数学课堂文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数学文化场景。

2.构建生命的数学课堂文化。生命的数学课堂文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授)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如何发挥数学的无限魅力,去激发和浇灌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

3构建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强调数学应与生活联系,在生活和活动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先进的数学课堂文化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和教育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教学典型课例集》。

3.教育调查法。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4.教育实验法。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班为实验班,其他并行班为控制班,利用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对比来确定变量的共变关系,用预测与后测来了解实验前后情况,决定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顺序。

组织分工:(略)

研究进度:

1.准备立项阶段 2009.4--2009.6)

(1)针对当今的数学教学现状,设计一张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的情感等内容。

(2)建立课题研究组。

(3)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4)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准备进行开题。

2.研究实施阶段(2009.7--2010.2

(1)重点突破子课题:“构建生本的数学课堂文化”

(2)重点突破子课题:“构建生命的数学课堂文化”

(3)重点突破子课题:“构建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

3.深化总结阶段(2010.3--2011.5

(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

(2)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3)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预算经费分配:

(1)实验费   12000.00

(2)调查费   2000.00

(3)小型会议费  3000.00

(4)上机费   5000.00

(5)资料费   3000.00

合计:25000.00

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预期2010年12月)

2.《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教学典型课例集》(预期2011年3月)3.《小学数学文化系列汇编》(预期2011年3月)

4.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集,学生数学活动日记册。(预期2011年3月)

5.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每学期的期末)

6.出专著或论文集

整理课题组研究方案、研究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结集《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研究》专著(2011年4月完成)。出版校本教研研究成果《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案例集》(2011年4月前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