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子的回忆

(2009-05-21 12:25:30)
分类: 生活情趣

    “三角四楼房,珍珠包黄娘,想吃黄娘肉,解带脱衣裳。”这是小时候听的关于粽子的谜语。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就又想起了粽子。

    端午节和粽子,都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的,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至于屈原是不是死于端午这一天,没有查过,不太了然。但自己知道粽子,早于知道屈原,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己还很小时——应该五六岁吧,因为再早,自己也没有记忆——就爱吃这粽子,一直吃到今天,仍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吃厌的感觉。

    有时觉得,人对于食物的喜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也在不断变化。从自己来说,大体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小时候特别不爱吃,后来能吃并且爱吃了。香椿、茴香、丝瓜等即是。二是小时候爱吃,后来吃得多了,也就不觉其好吃了,正所谓“饥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如大米,因本地不种水稻,小时候特别稀罕,现在经常吃,倒并不特别爱吃了,吃米饭十有八九吃不饱。幸好是北方人,若身处南方,每天以米为伍,怕是要经常饿肚子了。三是从小爱吃,至今不厌。粽子即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大米很少,江米更少,即便买一点大米,也只做稀饭用。那时包粽子,都用黄米,就是脱了皮的黍子,也非常粘的。黍子因为产量低,后来不种植了,于是有段时间就用粘高梁,自然没有黄米的好吃。再后来,高粱种植也少了,人们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包粽子才改用江米或粘大米。

    端午节,从自己记事起,就是比较重要的节日,那时并不知道屈原是谁,主要是惦记这粽子。即使条件再差,农事再忙,过端午节,粽子还是要包的。包之前,包粽子的原料如黄米、高粱、江米等都要提前泡好,红枣也要提前泡下;有一阵,自家包粽子还放一些花生豆,也需要提前浸泡。

    原来包粽子都用芦苇的叶子,虽然小时候村里有一个池塘生长着芦苇,但池塘里芦苇的叶子太窄,人们包粽子还是以购买苇叶为主,而且吃完粽子,苇叶还不能扔掉,捡好的整起来,以备来年再用。家里也曾经长着一棵枣树,但因为树不大,结枣有限,过年还要蒸糕,根本不够用,也需要从集上另外买一些。

    包粽子一般在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有时正过麦收,奶奶和母亲还是要抽出时间包许多粽子。她们坐着包,自己就在边上看,有时也吃几个水泡的红枣——枣的数量有限,多吃是不行的。至于粽子,包好后,吃过晚饭才开始用大锅煮,煮好后还要焖上较长时间,要吃一般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所以端午这天自己往往起得较早,从不睡懒觉。

    端午节以后的两三天,粽子就是主要食物。这时天已经较热,熟食不容易放,煮好的粽子就放在地窖里,保存还能持久一些。可惜那时条件毕竟较差,一年之中,也就端午节吃一次粽子,闲暇很难吃到。那时吃着奶奶和母亲包的粽子,感到不亚于现在去饭店吃大餐。近几年的端午节,母亲包好粽子,我们没时间回去时,总要设法捎一些来。老婆呢,做别的饭还可以,唯独包粽子,始终没学会。

    自己结婚以前,全家人都爱吃粽子。结婚后,老婆不太爱吃,后来可能受我影响,也逐渐变得爱吃起来。现在只有儿子,对于粽子和粘糕,一直不很喜欢。

    粽子好吃在什么地方,也说不太上来,反正觉得无论是哪种原料包的,都离不开一个“粘”字,如果不粘,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再就是离不开红枣,没有了红枣,味儿就太淡,红枣的添加使粽子甜而不腻,恰到好处。正月十五的汤圆虽然也是粘而甜,但放糖太多,甜得发腻,自己并不喜欢。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换窗纱
后一篇:端午乡下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