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2022-04-24 19:13:06)
标签:

府天洞

黑牛寨

夹驴沟

石猴

智公泉

    2019年底,西营镇杜家坡村一块形似猴子(有叫猿人石)的奇石,成为网红打卡地。连续数日平均每天近千人慕名前来。嗅到商机的当地人立马在“石猴”四周设置了铁栅栏,把石猴圈了起来。或许建成公园景点,以此致富,是他们期盼的结果吧。遗憾的是这井喷式的观赏潮若“昙花一现”,很快便淡出人们的视线。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前往,一睹“石猴”的庐山真面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心里一直惦记着,希望有机会去看看。宁静说这周去府天洞-黑牛寨-看石猴,正合我意。黑牛寨去过好几次,府天洞和石猴是全新景点。经十路等车的时候,东方阳光耀眼,哦,今天是个响晴天。 
    抱着“愿意长途奔袭,看到的风景更多更美”的心态,选择了一条溜腿观猴两不误的路线:府天洞-黑牛寨-象鼻子岭-石猴-智公泉-孤峰庵-秦口峪。车停李家庄,一进山就和秋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看哪都新鲜,看哪都是宝,仿佛时光瞬间慢了下来。一个小时,才到府天洞。 
    府天洞在马鞍山面向西的山崖下松树林里,此洞属天然形成的洞穴,洞高约4米,洞口宽约7米,洞深约20米。洞口右上侧刻有“府天洞”三个大字,洞宽阔幽深,洞尽头有方石若床,洞顶岩壁不时有水珠滴落,洞里挂着写有经文的经幡。洞外有石桌石凳、一棵孤立的桃树,真是洞天福地之处。或许这就是洞的名字来历?上山前问了村里一位69岁的老人,他也不知道洞名的来历,只听老辈说当时八路军常去那个洞里。四个小伙伴拍了很多张,也没拍出一切都刚刚好的世外桃源意境。打卡后小跑着沿象鼻子岭去追赶领队。 
    象鼻岭横卧于马鞍山和黑牛寨之间,因其形状极象一只长长的大象鼻子而命名。长长的鼻管一直伸到山下,大象头上两侧有两块岩石生成大象的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就连整座山的土质颜色,也是和大象颜色差不多的灰褐色。 
    浅蓝的天空,细碎的白云,扑面的春风,萌动的嫩绿,曾经灿烂的花枝已长出新叶,绿肥红瘦,正是春天该有的原本模样。令人欣喜的是看到了春天新生的“绿色”。这种绿与夏天的绿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新生的稚嫩,泛着淡淡的黄色,让人感受到生命蓬勃的活力。 
    走到象鼻岭尽头,有一绝壁裂缝很窄,只容一人跻身通过。不熟悉路况或者身宽体胖的,就有可能和我一样,被裂缝夹住动弹不得。这里被驴友形象地戏称“夹驴沟”。有人用两根粗细不均、弯直不匀的木棍并排横放在裂缝两边石岩上,下面还有一根稍粗点的Y字型木棍支撑着。站上一踩,两根木棍就上下颤巍、左右滚动,被驴友们称作扁担桥。如果平衡性不好踩偏了,那根细点的还会滚开甚至掉下去。“险绝”得令人脚下发软,对于恐高者和吨位级的,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在群主宁静和桂花姐帮助指导下,心一横,眼没闭,用尽洪荒之力好歹过去了。却被告知还要退回到裂缝中间,沿裂缝往下走。这是什么操作?不走这扁担桥,直接踩着缝隙内的石头,就能下到隙缝内啊,我们领队就是这么下去的。不知架设这扁担桥的用意如何?我宁愿相信他的初心是善举。 
    过了夹驴沟沿马鞍山山脊走,过一个十几米高的垂直小断崖(感谢在夹驴沟的天空大哥拉近定格了5个娘子军齐心勇攀的瞬间),很快就到了黑牛寨。黑牛寨呈东西走向,典型的山崮状,海拔高度779米,主峰突兀,山势陡峭,树木茂密,行走其中,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黑牛寨因山顶的一块黑牛石而得名,据传说,这黑牛石是唐朝一位叫智公的和尚为民除害,打伤的黑牛精幻化成的。 
    只见这被称之为黑牛的顽石,就是一块自然形成、趴卧伏地的青石,形如独角黑牛。其头高尾低,俯卧在山洼处,长约3米,高约1.5米。黑牛石旁边有一石槽以供祭祀。石上刻有草书“餐霞”二字,经辨认,题款“民国丙寅仲春之月”,还有其它题字,无法辨认。后来,由于战乱仍频,有绿林好汉在此山安营扎寨,招兵买马,杀富济贫,久而久之,这个山峰就叫做黑牛寨。如今的黑牛寨,除了这块黑牛石,已难觅山寨的印迹。在黑牛石旁拍照后,大家沿黑牛寨走到山梁南头。
    这里是一处断崖和陡峭的裂隙。断崖由一块块方正的巨石上下罗列堆叠,被人写上了蹩脚的“南天门”三个字,不知灵感来自何处。宁静身先士卒,第一个下去,指挥着我,下这段断崖,还算比较顺利。可接下来这段裂隙,走得异常艰难。裂隙宽四五米,从上到下高约50米,两侧绝壁直立,形似一个巨大的条形“天坑”,目测坡度在75°以上,我想到了农村的地窖。中间是易滑陡峭的松土碎石小道,却缺少可供登踩的岩石及抓扶的连翘、小树或藤条等。虽远处有茂密的连翘棵,只恨胳膊短了2米,够也够不到。故技重施,坐下腚刹,身体尽量后倾,两手摁地上,一寸寸往前蛄蛹,一点一点往下出溜,不时有碎石滚落。只能拉开距离,一个个分开下,有惊又险,十二万分谨慎,每一步都是故事。不由联想起《水浒传》里鲁智深咕噜咕噜滚下桃花山的场景。这里叫绝望坡最贴切,没有之一。走过这里之后,感觉泰山的映霞峰、东西风门都不叫事儿了。偶遇老朋友慢姐和天空大哥,惊喜亲切,怎奈驴程还远,唯匆匆话别。
    不想走公路,领队带我们在田间地头绕行,不时认真地对照着轨迹,或左转,或右绕,或走田埂,或走草丛,或羊肠小路,再走,便没有了小路,公路就在边上。问田间耕种的叶家坡村民,说那个山坡那边就是。就这么迷迷糊糊跟着走到了藏主庵村。据说唐王李世民为躲隋兵搜捕,当年曾在此藏身,绝地逢生。他住的地方叫唐主庵(因方言差异,被叫成了藏主庵)。
    一条小石阶道把我们引到藏峰庵空阔的山坡上,一棵孤老的松树下。它所在的地方,一树独尊,好像是从天而降,迎风而立。与地面的枯草遥相呼应,沧桑之美,很是搭调。透着倔强不羁的傲骨,舍我其谁的霸气,相当拉风。集体个人分别拍了很有意境的视频,继续左冲右突的行程。终于把我绕得没了方向感,没了路感,没了距离感。无数次傻傻地问石猴在哪?答案还是就在山坡那边。山坡那边究竟还有多远,我没去过,零概念。 
    看看已经两点多了,饥肠辘辘,找了个避风的地方,开始吃午饭。我拌了个辣根西葫,很受欢迎,连汤都没剩下,忘了拍照。饭后来一杯咖啡,别有一番滋味。姐喝的不是咖啡,是维他命,很治愈。菜足饭饱,我又卯足了精神,顺机耕路下到石猴所在的沟(当地人称之为老峪沟),高歌猛进。 
    高低不平的乱石沟底,小路蜿蜒崎岖,要翻过那道山坡,谈何容易?没路,一切都是未知数,根本无法拔高。领队经验丰富,干脆在峪沟的底部迂回,终于进入明显小道。搞清了线路,我心里有了底,踏实了许多。眼睛不时瞟着老峪沟两边的山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像猴子的石头。 
    穿小溪,踏苔藓,过乱石,到达一片有芦苇和荆条混杂丛生的乱石岗时,远远就听见宁静的呼喊声:“秋菊姐快看,快看,石猴!”紧跑几步,顺着她的指点向左望去,眼前突然一亮:哇!石猴?猿人石?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揉揉眼,定睛再看,是它,是它,就是它!霎时像个孩子般欢呼雀跃起来,那种手舞足蹈的激动和兴奋,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它的整个头颅和面部造型与猿猴真的太像了。那浓密的头发,突出的眉骨,凹陷的眼窝,厚厚的嘴唇,小小的鼻子,向前鼓出的嘴巴微微张开着,神情凝重,一动不动,注视着远方。侧面看,既像一只蹲在那里的石猴,又像一尊北京猿人像,还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据说是村民多年前就知道此处有这么块天然的象形石,当地老百姓都管它叫“石猴子”。我尊重当地人,就叫它石猴吧,这样更接近乡土气。因为有贴栏杆围挡,我只能站在离猿人石很远的地方,左一张右一张、不断变化着角度拍摄,甚至把手机伸进栏杆内。听闻远方有你,我翻山越岭、驴不停蹄,左绕右转、苦苦寻觅,终于寻到了你。已是3点40分,拍了几张照,就匆匆离开了。回程的路还很长。 
    原路返回叶家坡,过智公泉下村,拔高到智公泉老村,没有找到智公泉,留个念想吧。向左绕平路,回到偶遇慢姐的垭口。沿黑牛寨断崖下的小路继续前行。走了一段时间,抬头望见一座孤立挺拔、近似锥形的山峰,或许这就是孤峰山吧。转身回望来路,夕阳西下,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下了一段山路后,来到了孤峰庵的遗址 看到了破败的残垣断壁和几通石碑。黑色的石碑上半部分刻绘了孤峰庵的平面图,下半部分是孤峰庵游览路线图,石碑的另一面镌刻的是《重修孤峰庵碑记》。根据碑文可知,孤峰庵原来是神通寺(在今济南市柳埠镇四门塔景区内,也叫朗公寺)的下院,是朗公和尚避暑纳凉之处。朗公生活于东晋时期,至于孤峰庵究竟建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寺院虽无完整的建筑,但是通过原来的建筑格局,可遥想当年这里香火旺盛,僧侣众多的繁荣景象。古庵山墙今犹在,不闻当年诵经声。天将日暮,我们只是匆匆瞥了几眼,拍照留存,就继续赶路。 
    沿着宽阔的机耕路,转了几个S弯,终于赶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走到秦口峪村了。对这个村子我有印象,2018年11月24日跟雁南飞大哥从拐巴弯翻四指山来石佛峪村看过石佛,下山也是走的这里。最后的路程就是走水泥路了。回到停车的起点时,已是万家灯火。十六的大月亮挂在树梢,映照着五小只夜归的娘子军。 
    一天的光阴就在这漫漫地寻觅石猴长路中悄然飞逝,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无形无状地流走在一道道沟壑里,一座座山峰上,一步步脚印里。前松后紧模式中为了见石猴,从晨曦走到日暮,一天下来,行走六万多步,未曾停止驴行的脚步。了却了心愿,或许再有机会,我还会再去。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原创】听闻远方有石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