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色彩斑斓的秋季里,除了有温暖的“第一杯奶茶”,还有令人着迷的“第一片红叶”。每年10月下旬--11月初是红叶观赏期,但南山有的地方因其高海拔低气温的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促使红叶更早变色,是被秋天这“调色神手”最先眷顾的地区。踏浪风行户外几年前独家深入挖掘了一处小众原始的赏红叶地,最佳观赏期比近郊提前半个月。虽不是知名景点,可每年总是会吸引户外众多驴友跟着群主踏浪蜂拥而至,先睹红叶为快。我也很早就想跟着去看的,本周末才终于达成所愿。
大巴车载着45人,稳稳地向南山驶去。因为有晕车的毛病,只好闭目假寐,内心虽无杂念,却无法养神,思绪天马行空,就想到了“南山”这个词。神州大地上真实存在被称作南山的,大大小小有好多。《诗经小雅》中的“寿比南山”是指陕西秦岭的终南山;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金庸笔下的“得一人,仗剑天涯,终老南山”,个人拙见认为这里应该不是一座实有的南山,而是浮现出的一种喻意,代表着心灵专属的那片精神高地。济南人口中的南山是指济南以南的周边山区,虽称不上心灵的归属地,却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在行走中尽赏最早的红叶,近距离感受南山氧吧,静静体味山野与自然的滋养治愈,自然也会惬意满满。遐思之中,一个半小时后,车子停在了起点葫芦峪。
葫芦峪因其地形似口小肚子大的葫芦,又地处山谷,故叫葫芦峪。在村中,有葫芦峪革命遗址,北屋三间和两侧偏房,呈砖瓦草木结构古式建筑,2020年12月31日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14年,葫芦峪村引入投资商建了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乡村旅游开始步入新格局。
下车后没有片刻停留,队伍一字排开,跟着踏浪沿葫芦峪向山里进发。一开始我紧跟领队还算领先的,没多久我便有些热,脱个外套、喘口气、喝口水的功夫,就有半数人超过去了,这帮人体力真强。马不停蹄从葫芦峪拔到山脊开阔处,回望群山连绵,峰峦层叠,或兀自独立,或横看成岭侧成峰,九如山、七星台都在视野范围内。然而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欣赏这纯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因为传说中踏浪的队伍兵强马壮,路线虽休闲,可人挺能狼窜,我怕掉队,路盲加转向,很容易迷失在南山里。匆匆拍了三个视频,忙不迭去追赶队伍,不久就到达了踏浪独家的赏红叶秘密基地。
惊奇于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竟藏匿着如此大面积的黄栌林。从山脊到山坡,直至沟底,处处都是黄栌。今年的红叶红的晚,除了向阳通风的少数叶子红了,其余的大都呈绿黄色或者刚泛红,大致还得十天左右进入当红期。可能是接连风吹雨打,叶子显得有些暗淡,还没有被深秋染成赤红色,就已被吹落了。地上落了一层厚厚的、软软的树叶,踩上去柔柔的。挂在树上的却不甘示弱,摇曳在秋风中,撩动着我们的心弦。这里虽没有想象中的层林尽染,红叶满山,但谁又会介意结果呢。我挑选了一枝最红的,对着湛蓝的天空各种摆拍,引得周围的驴友也忍不住拿出手机,不停地咔嚓,都想把遇见的第一片红叶的色彩定格。南山的这一枝秋意灿烂的红叶,便可安顿下所有的繁乱,快乐行走,简单释放,心如明镜朗鉴万物,自得之趣存乎一心之间。这就是我最自然真实的心态。
离开红叶基地前行不远,就到了四角城。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四角城据碑文载:明末建村。因地处章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县交界处,故名四角清。清代名四界首。建国后改名四角城。沿用至今。”1999年,济南、章丘两级政府为加快南部山区经济发展,在此处共同投资开发建了七星台景区。原来七星台和九如山这两个景区,挨的这么近,就是隔壁邻居。
穿过红砖青瓦的古朴四角城,开始进入湾湾沟。网上没有查到这名字的来历,顾名思义应该是这条沟里水湾众多。一路走下来才发现,果不其然,这条沟里有好多个石头垒砌的小型拦水坝错落有致地贯穿上下,每个拦水坝有大小不一的水流汇到坝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碧绿清透的小水湾。最大的那个水面如镜,日光和树林的倒影清晰可见,一虚一实,仿佛幻境。沟里的路很不好走,每个拦水坝都是手脚并用,手抓着可以借力的树枝,脚踩着松软湿滑的泥土陡坡,甚至用了腚刹,下面有太极云大哥施以援手(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倍加小心地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即使如此谨慎,一不留神,还是滑了一跤,好在俺肉多膘厚,毫发无损,完完整整。沿途的野菊花开得挤挤挨挨又兀自芬芳,清香之中透着天真的热烈与温和的喜悦,那份属于南山的秋意在这儿彰显无遗。
上到公路,看看时间11点半多了,群主一声令下,就地开饭。在水湾边寻一避风向阳处,8个人围坐一起,太极云大哥拿出自酿的桑葚红酒和精致的不锈钢小酒杯,一一斟满,热情请大家品尝。这个氛围让一向不喝酒的我,也忍不住接过酒杯焖了一口,尽情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绝妙意境。
酒足饭饱、微醺半酣之际,我的目光被水里的大片蒲苇吸引过去。几近人高的蒲苇在这波澜不惊的水面上蔓延开去,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际。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绝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根根蒲棒。已经好几十年没见过真正的蒲棒了。记得小时候,将裂开的蒲棒放在手心,双手使劲一搓,蒲棒里的蒲绒在旋转中一点点被带出,往上方飞去,用嘴一吹,蒲绒在空中自由飞,我就随着到处追,别提有多开心了。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感谢泰山灵芝大哥费尽周折采摘的蒲棒,感谢那姐家的周哥给我们讲了二十四孝之一的“鞭打芦花”,闵子骞棉袄里的“芦花”就是这种蒲绒。
更要感谢山客先生的无私科普并赠诗一首:中华香蒲其实就是蒲子,早年老家用蒲草编草鞋,木头底的那种,冬天穿可暖和了,还可编蒲扇,蒲席等等,蒲棒成熟了就是蒲绒,可枕絮也可代替棉花用,嫩的蒲棒花粉是蒲黄,可入药,有止血化瘀之功效,嫩芽称蒲菜,夏天济南菜市场多有卖,其味鲜美,是有名的水生蔬菜,炖肉或做包子馅很好吃。
七律《咏香蒲草》
烛影轻摇云水间,风高飞絮漫连天。
长条若杵金槌出,细叶似剑莫干悬。
春嫩根芽香犹烈,露华蒲棒鹭洲边。
制扇编席泽千载,木履草翁暖万年。
(平水韵)
饭后一点,群主集结好队伍,继续下午的行程。在一户人家的转角处看见了好几畦地瓜秧,长势茂盛惹人喜。叶肥梗嫩、叶柄无木质,连个黄叶都没有,就好这一口的我不忍无视它而去。和主人闲聊几句,征得同意后,短短几分钟,就掐了一大把。
地瓜叶是曾经的“忆苦饭”,如今的健康食品。《本草纲目》里说甘薯有补虚、健脾开胃,补肾阴的功效,食之长寿。在香港被誉为“蔬菜皇后”,“长寿蔬菜”和“抗癌蔬菜”。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是生长过程中不施任何农药的天然绿色环保食品。想想以前以红薯为主食的农村人都健康长寿,很少有得这癌那癌的。回来后清洗干净,把梗腌了咸菜,也可以加蒜瓣炒肉丝或者包水饺吃;叶子加面蒸熟,蘸蒜泥吃或者煎鸡蛋饼。地瓜叶本身的口感就很纯正,无论采用什么做法,都会是一道鲜嫩爽滑的舌尖美味。百吃不厌,每年都不会错过。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亲自动手采摘的一份快乐!
感恩之中告别户主大姐,沿盘旋的水泥路,走过白炭窑水库和枣林水库,穿过白炭窑村和枣林村,于下午两点多坐上大巴返济,结束行程。
国庆节后泰山防火开始严了,不妨暂时搁置,悠然“南山”。一样能找到兴趣亮点,一样能开启“诗和远方”,一样会感到意犹未尽,留下无尽的念想。
来回都和那姐比肩而坐,一路听她娓娓道来远游的所见所闻所悟,让我明白了一个真谛: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一个阳光美好的心态。心态好,一切都好。
最后感谢踏浪大哥组织活动,感谢同行的驴友们,途中人多,有很多友友入镜,如有不妥,敬请告知删除。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