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会导致怎样的思维缺陷
(2020-05-28 17:28:5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思想 |
汉语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相对于理性思维来说,我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概念。在汉语中实际上是不存在概念的,只有名词没有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比如,英文的猪肉叫pork而不是pig meat。所以英文中可以说 Pork is pig`s meat. 主语与宾语不同,这个句子是有意义的。而同样的句子在汉语中就是“猪肉就是猪的肉”,构成一个同义反复,句子没有意义。
可见,汉字的构词法会造成概念的定义失去意义。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只能谈论具体的事物,而不能谈论抽象观念。当我们说“猪身上的肉”的时候,肯定指的是一块具体的肉。而pork is pig`s meat.这样的句子汉语中写不出来。
创造出pork,是一个关键的思维环节,在逻辑学中叫做universals。就是在思维中构筑一个“实体”,然后再用一个非定义的符号(pork)来指代它。由于逻辑上要求指代符号与定义符号必须分离,所以猪肉必须写成pork而不是pig meat。这个分离环节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极具“特色”的原因。
再举一个例子。导演卡梅隆在思维中创造了一种外星智慧生物(universals),他要对这种生物进行定义和描绘。首先,他需要先取一个名字,于是他创造了Avatar(阿凡达)这个名称。如果没有Avatar这个符号,他就只能使用类似“外星智能生物”这么一个描绘性的名称,其实也就是没有名字了。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知道了汉字的缺陷了吧?
在汉字中,猪肉这个概念其实是没有符号的,这个名称其实是一个定义-“猪身上的肉”。所以,“猪肉”这个词只能附着在具体的事物上,而不能成为思维中独立的实体。从符号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而英文中的pork这个词则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段,是更高级思维模式的产物。
对概念思维来说,它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这块肉那块肉,明明是不同的肉,却都能叫同一个名称?这些东西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凭什么把这些经验上不同的事物,给予同一个名称?这就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终极思考,也就是巴门尼德所说的概念实体universals。
很显然,汉语思维缺少了这么一个关键的环节。汉语中所有的词都是非概念的,都是描绘性的。比如白菜一词,意思就是“白色的菜”。这很显然是一个定义而不是一个universals,你无法把“白菜”再定义成绿菜,但实际上白菜是绿色的。在汉语中,概念的名称与定义产生冲突的情况很多:黄瓜是绿色的、金针菇却是白色的、南瓜可以生长在北方、自由其实是自律……等等,定义就与名称产生了冲突。也就是说,汉字在命名一个概念的时候,无法直接关联universals,这是非常麻烦的。
再比如,plane这个词被汉语翻译为“飞行的机器”,但为什么英文中它并不是“fly machine”呢? 因为fly machine无法被定义了,fly machine涉及了更宽泛的概念“飞行”和“机器”,这导致“飞行的机器”很多,包括飞艇、火箭、飞船、**、直升飞机、飞船、飞碟等等,都是飞行的机器。而plane一词则避免了这种宽泛的理解,它本身成为了一个可以被精确定义的符号。plane有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比重高于空气、机翼是固定的、需要动力源驱动、滑翔起降。由于这四个要素具有平等的重要性,而plane这么一个编码式的字母组合就不会产生歧义。
汉字把plane翻译成飞行的机器,其实就是把plane这个实体干掉了,只剩下一个碎片化的信息“飞行机器”,把精确的概念泛化了,失去概念本身的特质。
plane这个词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个词,但也产生了这么大的歧义,至于那些更复杂的关于科学、艺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词被翻译成汉字之后,会走形走样走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推而广之,中国人在研究社会现象、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这种概念实体的建构,这是中国人学术研究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原因。
所以汉字字母化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非常迫切的,又只有我们使用字母文字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记谈论概念实体,也就是universals。没有字母文字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进入现代文明,只能在经验的世界里来回折腾而不能进入到理性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文字无法关联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比如,英文的猪肉叫pork而不是pig meat。所以英文中可以说 Pork is pig`s meat. 主语与宾语不同,这个句子是有意义的。而同样的句子在汉语中就是“猪肉就是猪的肉”,构成一个同义反复,句子没有意义。
可见,汉字的构词法会造成概念的定义失去意义。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只能谈论具体的事物,而不能谈论抽象观念。当我们说“猪身上的肉”的时候,肯定指的是一块具体的肉。而pork is pig`s meat.这样的句子汉语中写不出来。
创造出pork,是一个关键的思维环节,在逻辑学中叫做universals。就是在思维中构筑一个“实体”,然后再用一个非定义的符号(pork)来指代它。由于逻辑上要求指代符号与定义符号必须分离,所以猪肉必须写成pork而不是pig meat。这个分离环节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极具“特色”的原因。
再举一个例子。导演卡梅隆在思维中创造了一种外星智慧生物(universals),他要对这种生物进行定义和描绘。首先,他需要先取一个名字,于是他创造了Avatar(阿凡达)这个名称。如果没有Avatar这个符号,他就只能使用类似“外星智能生物”这么一个描绘性的名称,其实也就是没有名字了。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知道了汉字的缺陷了吧?
在汉字中,猪肉这个概念其实是没有符号的,这个名称其实是一个定义-“猪身上的肉”。所以,“猪肉”这个词只能附着在具体的事物上,而不能成为思维中独立的实体。从符号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概念的符号。而英文中的pork这个词则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段,是更高级思维模式的产物。
对概念思维来说,它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这块肉那块肉,明明是不同的肉,却都能叫同一个名称?这些东西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凭什么把这些经验上不同的事物,给予同一个名称?这就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终极思考,也就是巴门尼德所说的概念实体universals。
很显然,汉语思维缺少了这么一个关键的环节。汉语中所有的词都是非概念的,都是描绘性的。比如白菜一词,意思就是“白色的菜”。这很显然是一个定义而不是一个universals,你无法把“白菜”再定义成绿菜,但实际上白菜是绿色的。在汉语中,概念的名称与定义产生冲突的情况很多:黄瓜是绿色的、金针菇却是白色的、南瓜可以生长在北方、自由其实是自律……等等,定义就与名称产生了冲突。也就是说,汉字在命名一个概念的时候,无法直接关联universals,这是非常麻烦的。
再比如,plane这个词被汉语翻译为“飞行的机器”,但为什么英文中它并不是“fly machine”呢? 因为fly machine无法被定义了,fly machine涉及了更宽泛的概念“飞行”和“机器”,这导致“飞行的机器”很多,包括飞艇、火箭、飞船、**、直升飞机、飞船、飞碟等等,都是飞行的机器。而plane一词则避免了这种宽泛的理解,它本身成为了一个可以被精确定义的符号。plane有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比重高于空气、机翼是固定的、需要动力源驱动、滑翔起降。由于这四个要素具有平等的重要性,而plane这么一个编码式的字母组合就不会产生歧义。
汉字把plane翻译成飞行的机器,其实就是把plane这个实体干掉了,只剩下一个碎片化的信息“飞行机器”,把精确的概念泛化了,失去概念本身的特质。
plane这个词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个词,但也产生了这么大的歧义,至于那些更复杂的关于科学、艺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词被翻译成汉字之后,会走形走样走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推而广之,中国人在研究社会现象、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这种概念实体的建构,这是中国人学术研究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原因。
所以汉字字母化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非常迫切的,又只有我们使用字母文字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记谈论概念实体,也就是universals。没有字母文字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进入现代文明,只能在经验的世界里来回折腾而不能进入到理性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文字无法关联概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