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只能给别人带来愤怒和痛苦
(2012-05-10 00:04:41)
标签:
少儿烟台把班级还给学生批评体罚校园 |
分类: 2012新学期工作随笔 |
也许因为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感觉到对某些学生的批评有些愈演愈烈,但是,结果并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孩子们会有所转变,相反有一部分同学更加的我行我素,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
当我读到郑立平老师《把班级还给学生》126页的时候,书中的几段文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批评不是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完善,是发展;当我们仅仅把批评当做教育的归宿时,教育也就变得盲目、粗暴、肤浅、势利,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和意义。.......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应该渗透智慧,寻求优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往往有比批评更好的方式,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恰当的方法。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目的是期望学生获得教益,有所长进,而不是仅仅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这一层讲,单凭感情用事,我们的行为后果与我们的行为目的很可能背道而驰。人们做错了事情,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宽容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们不要指望自己的批评能够让别人发生改变。批评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他只能给别人带来愤怒和痛苦。
读完这段文字之后,我开始反思和观察发生在我自己的班级和我曾经所教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还记得十几年前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比较小,全校四个年级总共才八九个班。由于学校较小,几乎所有的学生从初一年级开始我就认识。当时对于体罚学生并没有像现在要求的那么严格,很多学生因为完不成作业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是要受到一定的体罚的。
我当时就发现了一个比较奇异的现象:凡是在初一就经常被教师体罚的学生,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学习,到了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这些同学基本上就辍学了。反思这件事情,我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体罚并没有让学生走向优秀,更多的却是遏制了学生的成长,甚至过早地把学生推向社会,走入误区。看看最近几年身边的一些班级,由于班主任的过于严厉,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并且学生越是临近中考,班级中发生的事情越是不断地增多。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去批评我的学生,而是开始让一些学习并不优秀的学生去打理班级中一些常务性的事情,如收取班级中的一些材料,应对学校中一些应付性的检查等等。在学生的一次调换位置中,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坐到自己该坐的位置上,而是强迫其他同学把位置调换了。本来打算实施一下自己权威的我,此时此刻却是十分的冷静。
事后,我和这位同学说了三句话:第一,好好学习,赶紧把成绩搞上去;第二,对于换位引起的一些矛盾要妥善解决;第三,希望你能够做一下***和***同学额工作,让他们能够在班级中表现的积极向上。之后的日子里,他把这三句话落实的很好,并且在班级中做了大量的我没有让他去做的事情,并且每一件事情干的都很出色。就在我昨天上午去烟台的时候,他在班级中和他昔日的一些“好友”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发生了争执。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我没有去找他们中的任何一名同学,但是我为他的进步而感到十分的自豪,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不仅仅自己在班级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能够上课主动抑制别人的错误,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事情呀!
宽容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它可以让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变得比班级中很多班干部要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