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漂移的真相 科学探索21
天体热动效应证明:1.全球快速变暖或者快速变冷,会导致地壳与地球内部自转角速度的差异;2.地球的自转速度取决于本身拥有(获得或者损失)的热量:热量增加,自转就快一点;热量减少,自转就慢一点。——详见拙著《地球自转的动力》。
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了吗?确实漂移了,但是板块漂移似乎需要巨大的、几乎无法想象的动力,多年以来没有人破解出板块漂移的动力。
板块漂移绝对不是人们理解的缓慢地、连续不断地发生的,当然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板块漂移多数是冰川期造成的,而已知冰川期就发生过许多次。
冰川期到来的时候,全球积温大幅度下降,由于地壳与地幔物质之间的热交换,地幔物质逐渐形成减速旋涡。大陆地壳异常变厚,由于海水传热的特性,海洋地壳变化不明显。地壳因为惯性自转速度比地幔物质上沿快,大陆地壳的浸入部分受到巨大的阻力,使得地壳从大洋深处的薄弱处决裂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板块漂移,是在冰川时期发生的特定事件,并不是人们理解的缓慢的、持续的漂移。缓慢、持续的漂移恰恰难以解释其所依赖的动力。
远古的时候非洲和南美洲是一个整体,位于南半球接近赤道附近。南美洲当时属于下沉带,地壳有很厚的部分浸入地幔物质,由于冰川期地幔物质形成减速旋涡,浸入部分受到很大的阻力,造成了非洲和南美洲的决裂。非洲当时属于隆起带,地壳比较薄跑得快一点,后来远远地抛弃了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保留到现在的海岸线能够完美吻合,地质构造、岩层顺序、岩石年龄、包含的化石都非常一致,是“板块漂移”最经典的证据。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质情况类似,当时属于下沉带,地壳厚阻力大,属于当时跑不快但是最稳定的板块。为什么北非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因为北非至今仍然是隆起带。原理涉及重力场和气候的关系,敬请关注《重力场及气候变化》。
地幔物质上沿在不同纬度的自转角速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自转线速度。对于一块大陆来说南北部分跨度很大,自转线速度显然不同。非洲和南美洲保留的姿态足以说明大陆板块和支持大陆的地幔物质的自洽性。
淘宝售卖一种“磁悬浮地球仪”,利用电磁斥力抵消重力,可以使球体悬浮起来。非常缓慢地移动底座,球体可以跟随底座同步运动。假如有一个十分光滑的平面,使之做理想的匀加速运动,势必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其间如果突然加速或者停顿,悬浮的球体都会掉下来。
大陆和支撑大陆板块的地幔物质具有相似的系统自洽性,陆地就象悬浮的球体。“板块漂移”过程中,“南亚次陆”跟“亚洲大陆”撞在了一起。既然能撞在了一起,说明它本来的速度比“亚洲大陆”更大。发生碰撞以后,支撑后半部分的“地幔柱”因为惯性继续向前冲,失去支撑的半块大陆瞬间就会断裂、沉没……保留到现在的印度断崖海岸、南亚次大陆非常发育的断裂以及分布广泛的火山岩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而前半部分的地幔柱则冲进“亚洲大陆”下方推起了“青藏高原”。注意:笔者是指额外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地幔柱”冲进了“亚洲大陆”下方,而不是传统所说的“南亚大陆”插进“亚洲大陆”下方。地质学家曾有一个困惑,喜玛拉雅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发生碰撞以后为什么不是较薄的海洋地壳(亚洲近海地壳)插进陆地地壳(南亚次大陆)下面?这是传统理论不可弥补的硬伤,显而易见,笔者的观点没有这种缺陷。
正面碰撞的最前沿地方不排除插入因素,褶皱现象和隆起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造就了世界最高峰;因为这次碰撞非常剧烈,亚洲大陆依次产生了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多个褶皱带;边缘接触的地方通过“形变”消化动能,又“推挤”出一片“横断山区”……没有其他原因能解释这样大面积的、走向一致、有序颠覆的地质。由于活动断裂密集,“横断山区”及其毗邻的“云贵高原”属于地质最不稳定,地质灾害最多的地方。图4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带统计图,除了黄土高原等厚土构造的部分,绝大部分跟这次碰撞有关系。

为什么笔者强调,板块漂移是发生在特殊时期的突发事件,人们想象的缓慢的、持续的“板块漂移”,不仅难以解释其所依赖的动力,同时既解释不了“青藏高原的成因”,也解释不了 “成矿时代”。为什么,地质历史上集中成矿的时代,恰恰是生物大灭绝的时代?因为大部分板块漂移发生在冰川期,地壳决裂、板块漂移和冰川的刨蚀搬运加快了物质循环,有利于矿产富集,同时却一定是生物圈的大灾难。
可以肯定,最后一次冰川期中,欧洲大陆撞上了亚洲大陆。因为这个大事件在人类传说中留下很多痕迹。欧洲有“失落的文明”(消失的亚特兰蒂斯),亚洲有共工撞倒不周山的传说。虽然这次撞击明显没有南亚次大陆那次撞得狠,接触部分仍然隆起了帕米尔高原,亚洲大陆西北方被迅速抬高,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山川移动、河流改道,震荡的余波传到几千公里以外。东南方向,大陆的边缘部分被撬进海中,仅残留一串孤零零的“岛链”,让后世的国家争来争去……
南极洲的煤炭说明现在的南极大陆曾经处于南温带。在过去的“全球变暖”的时期从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区滑向南极地区,然后丧失了动力再也出不来了。我们知道,“全球变冷”,地壳的自转速度大于地幔物质,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陆地漂移倾向于低纬度地区;反之,“全球变暖”地幔物质的自转速度大于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陆地漂移倾向于高纬度地区。南极大陆的漂移可以说明远古就存在“全球快速变暖”的时期;同时又可以证明“全球快速变暖”同样可以造成“板块漂移”,现在仍然存在(板块漂移)这种巨大风险!
综上所见,板块漂移完全是以大陆为主导的,所以又称“大陆漂移”。当时的太平洋板块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破坏、倾轧、重组,早已面目全非;而现在的大西洋几乎就是决裂以后扩张出来的,用“缓慢地漂移”解释很不可思议。而且大西洋海底地形要比太平洋平坦得多,从物理成因来说非常符合这种形成条件,可以反过来佐证笔者的推断。
海底的地壳互相倾轧,决裂的部分涌出了大量的岩浆。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过多次决裂,形成的岩石按照年龄区分有明显的顺序。后来的科学家考察这些岩浆,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底扩张造成了板块漂移。这个的证据(海底的岩石按年龄有序排列)说明“海底扩张”跟“板块漂移”关系密切,不过“海底扩张”恰恰是由“板块漂移”引起的,“海底扩张”是被动的,不仅不是“板块漂移”的动力,而且还是阻力。完全把因果弄反了。
涌出地幔物质中的成磁物质,在快速冷却条件下可以形成天然磁石,同时记录下当时的磁场。全球变暖造成的地壳决裂只占少数,但是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形成的磁性物质记录的磁场方向正好相反,后来的科学家就以为磁极可以翻转。其实只是因为全球变暖时地幔比地壳自转快,全球变冷时地幔比地壳自转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