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以前伤寒论考》的根本性错解

(2020-09-18 09:46:27)
标签:

宋以前伤寒论考

理校

合病

并病

分类: 伤寒论六要素
《宋以前伤寒论考》的根本性错解
昔人说校书四法,本校对校他校,慎用理校。然而读书却是为了明理。慎用理校,并不是不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人a=非a,你要讲理,讲逻辑自洽的话,经典自反之处甚多。第二个方面,被不讲理的经典洗脑之后,还能明啥理?所以劝这些学者,于是最好不要用理校。因为根本就是不知理,无理无知。

文本内容摘自杨文喆、张再良所译《围绕《太平圣惠方》与《宋版伤寒论》展开的话题[J].国医论坛,2008(05):1-6.》一文,标题为笔者所拟。仅用于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个考据的起点就有问题。围绕太平圣惠方、“宋版伤寒”,本身就是偏见。太平圣惠并不能代表宋以前。详见新校正伤寒序、金匮要略序。因为还有“举天下无或知”的高本。还有不同于所谓“宋版”以及太平圣惠方的《圣济总录》。请问,圣济总录受不受“宋版”概括?算不算“宋以前”?这是基础。基础没有,只能瞎扯。

也就是说所谓的宋版,根本不是宋版。新校正最大的调整是把条文后的方子,一律放到最后集合。这说明宋以前,起码高本是“方证同条”的!而不是什么一条几个方的问题。(怀疑是不是记错说反了,方证同条事件是新校正修改的重点,懒得去查。不影响本文重要其他论点)

何况条文简略,出现不同理解的处方,这并不能说明是一个“证”“可以用不同处方”,这是似是而非的论证。

“《宋版伤寒论》太阳病中篇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之后的细字注是“……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即无论麻黄汤还是桂枝汤均可。《宋版伤寒论》“可不可篇”,完全一样的条文,写着“属麻黄汤证”,细字注也列出桂枝汤。和《脉经》比较,处方是桂枝汤。《千金要方》也用桂枝汤。”
即使理解为“证和处方是锁孔和钥匙”也没有关系,可以用“证(病态)有相对应的数方的可能性”这样一种灵活的姿态来看《伤寒论》中的内容。

这本身就是一种理不明的错误态度。“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包括所有中风以及二种伤寒。如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即是脉浮病在表可发汗的一般规律,条文并不是在讲方证对应而是一般普遍规律。然而并不是没有唯一解的条文存在!

太阳病十余类皆发汗,岂止桂枝汤、麻黄汤!那岂不一条对应十余方甚至更多!理不明,谈考据都是瞎子摸象。

“小建中汤到底是阳病的处方还是阴病的处方”?不可以“既是阳又是阴”吗?这种问题,若是我的学生,必吃一棒。不知道表里同病?不知道寒热同病?不知道虚实夹杂?

何况,宋人还有“病入于阴法当下之”呢?是阴病还是阳病?这种愚蠢的问题,是文献学家提的出的吗!

“并病和合病是相同的”!真是无知无畏。为啥?如果知道三阳合病和三阳并病的区别,此问题迎刃而解。可惜整个伤寒学界,有谁知道三阳合病被误千年呢!理不明整体误会。“合并系属”是《伤寒论》的重要方法,舍此,更不谈不上入门!就只能“方证对应”,谈不上理论了。所以没资格谈“如何重视”

其余略。

从基点、论据到结论,《宋以前伤寒论考》有少分亮点,然而结论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误解。这种水平低下的考据,被文献界极力推崇,是十分悲剧的。“伤寒论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前提是认识到其理论体系上的高超,但是日本学者没资格说这句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